生态与发展一根毛竹挑“两端”
    2010-06-09    作者:来建强 李宝成    来源:经济参考报

    武夷山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记者 张国俊 摄

    一根毛竹,十年前只为竹农换来一杯酒钱,十年后撑起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富民产业群。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的闽北建瓯市在发展低碳竹产业的同时,独辟一条“以竹代木”的生态保护路径,一根小小毛竹挑起了生态保护与快速发展的“两端”。

  吃干榨尽高效益

  建瓯有竹林面积123万亩,毛竹立竹总数2.2亿竹,居全国县级地方榜首。虽然坐拥丰富的竹林资源,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毛竹在建瓯派不上大用场,经济效益很低。“山上的竹笋和竹竿主要是拉到市场当原料卖,或是竹农简单加工成扫帚、笸箩零售。”建瓯市东峰镇湍下村村民郭学婢回忆。
  新世纪以来,随着竹山低产改造、培育笋竹两用林、发展笋竹加工流通等新举措的推出,笋竹加工业在建瓯蓬勃兴起。2003年,郭学婢在镇上创立了第一家产值超千万元的竹制品企业,每一根毛竹都被他“吃干榨尽”。“毛竹主干可以加工成竹地板、竹凉席等各种竹制产品,竹下脚料可以造竹浆纸,竹枝、竹屑也都是竹炭、活性炭的原料,竹叶、笋壳还可以提取高级保健品,一根毛竹由过去几元钱,升值到现在数十元,甚至上百元。”郭学婢说。
  建瓯市长余坚说,目前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已达36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由1999年的1家发展到如今58家,加工产值由1999年的2.62亿元提升到2009年的26.8亿元,竹业产值在全国县级地方名列第二。竹产业的高效益为广大农民所分享,现在平均每户竹农每年仅从自家竹山上就有2000多元收益。在毛竹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来自竹山。

  联姻科技谋低碳

  “竹产业被公认为理想的低碳产业。”建瓯市委书记卓立筑算了一笔账,“与树木相比,竹子生长周期短,一年成材,三年可伐,据浙江林学院周国模教授研究,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是5.09吨,为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借助高科技手段,整个竹产品的加工生产周期甚至可实现碳零排放。”
  竹产业的低碳之路在建瓯渐成气候。在卓立筑看来,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已然开始,过去建瓯竹加工企业以竹筷、竹签、竹帘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现在“脱胎换骨”的企业与日俱增,竹胶板、重竹地板、竹刨切单板、竹浆纸、纳米改性竹炭、竹炭纤维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涌现。
  福建省特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早年只是一家竹筷厂,董事长周娟谈起企业向低碳转型时深有感触:“厂子开办的头几年,我得背着木筷、竹筷到北方推销,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啃馒头、露宿街头。现在,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制高科技的纳米改性竹炭等产品,客户会自动找上门,根本不用愁订单。70%的产品可以‘无障碍’地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尝到低碳甜头的周娟组建起了一支竹技术研发队伍,设立炭质技术研究中心、15个竹炭生产基地、2万亩速生丰产竹林基地,着手打造国内最大的纳米改性竹炭生产基地。

  以竹代木护生态

  “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借助高科技手段,毛竹可以完全替代木材,能够生产出所有过去只能由木头生产的产品,用竹子生产的一些代木产品质量甚至比用木头的还要好,寿命还要长。”建瓯市长余坚说,“现在我们不需要再上山砍木头搞相关的加工制造业,以竹代木就可以把森林完整地保护起来。”
  “以竹代木把我们最大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品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就会产生经济优势,政府和老百姓的口袋就能鼓起来。森林保护起来了,阔叶林、毛竹交混生长起来,天然地会起到林业生物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升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建瓯市委书记卓立筑认为。
  2006年底,建瓯全面启动“中国笋竹城”项目建设,在全国第一个打出“中国”品牌的林业产业平台,暗含着建瓯代表着我国大力推进竹业衍生品开发,构筑“以竹代木”的发展大平台。“中国笋竹城”中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计划未来4年内,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集笋竹加工、商贸物流、信息交流、竹业科研、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城。截至目前,“中国笋竹城”累计投资13.5亿元,已引进企业69家。
  建瓯依托一根毛竹,挑起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端”,也串起了一个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关稿件
· 江西首个数字生态城奠基 2010-05-05
· 总投资155亿元 西藏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2010-05-05
· 中新天津生态城:远离“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2010-04-28
· 生态治理染绿瀚海戈壁 2010-04-14
· 赣皖浙联手打造“生态旅游金三角” 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