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
|
新华社/路透 |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从电话到蒸汽机,从电影到彩色胶卷,从电视机到机器人……几乎每一个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发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历届世博会奏出最浓墨重彩的乐章。在上海世博会上,众多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喜,让人们对未来的低碳生活充满憧憬。
为城市生活贴上低碳标签
在世博园区里参观,低碳体验无处不在,你可以乘坐清洁能源车辆,这让园区实现公共交通零排放;通讯可以使用4G技术;车辆要想顺利进入世博园区,不用纸质证件,只要车辆和司机都配备了RFID标签的电子证件,无需停车,信息就可以被RFID天线读取识别。 如果你进入德国馆参观,就会看到身着时尚靓丽的橘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身上的这套制服不光样式独特美观、耐热耐洗,还与环保理念紧密相连——工作制服选用了一种耐穿的特种涤纶纤维,这种生态循环纤维可以循环回收,重新作为纺织纤维来使用,而不像其他纤维那样回收后只能充当廉价的填充物。 展馆工作人员夏天要穿的白色T恤衫也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在使用上,这种T恤衫与通常的棉质衣物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的是,它在使用之后可以降解。“这种T恤衫一旦接触到相应的细菌环境,便会被完全地分解掉。就连衣物染料和纽扣也不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环境隐患。”设计负责人鲍姆女士介绍,世博之后,这些T恤衫将被填埋在德国馆的地下,为世博园的树木提供养料,而这些树木将把世博园区变为上海首个“绿肺”。 步行在世博园区,你会看到很多辆白色与海宝蓝色相间的别致电动四轮车穿梭来往,承担着世博园区的交通运输任务。大规模使用电动车辆,让上海世博会实现了车辆尾气“零排放”。 为世博园区提供电动车的赞助商新日电动车副总经理胡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每行驶100公里,耗电量大约只有15度,假如按每度电0.7元粗略估算,百公里耗电成本约为10元左右,仅约相当于燃油汽车油耗成本的1/5。从能源消耗上来看,1辆摩托车1年的能源消耗量是1辆电动车的6.4倍,而微型汽车更是达到了12.8倍。从废气排放上来看,1辆摩托车1年燃烧汽油总废气排放量是1辆电动车所耗标准煤(发电)而排放废气总量的5.8倍,而微型汽车更是达到了11.6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科技让世博更精彩。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打开一扇节能的窗,把一个又一个惊喜带给我们,让我们看到,未来的生活,将无处不贴有低碳节能的标签,也让我们对未来更加憧憬。
建筑物上的“绿色发电机”
建筑物的门窗、外墙和屋顶成为无污染的“发电机”……,这种当初只能在科幻小说中想象的故事,如今已在上海世博园中真正实现了。 常年致力于光电领域研究的褚君浩教授说,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使用,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是光伏应用形式中最接近人类生活的一种,其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光伏产品的印象。所谓“绿电”,就是一个无碳、无污染的产生电的过程。 为了阐释“科技世博”和“生态世博”的内涵,上海世博会园区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总装机容量达到4.7兆瓦。其中,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中国馆和主题馆成为世博园区中的两座“绿色电站”,这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先进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和未来的生态建筑理念。 中国馆和主题馆中共安装各类光伏组件17866块(包括异型组件3728块),总安装面积达28800平方米。其中,中国馆采取了利用68米平台和60米观景平台铺设单晶太阳能组件的方案,总装机容量302千瓦。60米观景平台四周采用了特制的透光型“双玻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用这种“双玻组件”建成的玻璃幕墙,既有传统幕墙的功能,又能够将阳光转换成清洁电力,还不会影响中国馆制高点的开阔视野。 而主题馆作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光伏建筑,则在屋面铺设了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多晶太阳能组件,面积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让主题馆的装机容量达到了2825千瓦。同时,专门设计的大菱形图案相间隔的铺设方法保证了屋面的美观,极大跨度却无一根柱子的宏伟格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世博园区中国馆和主题馆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总投资约1.8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达3127千瓦。投入使用后,两座“绿色电站”年均发电量约284万度,相当于上海近3000户居民一年的用电总量,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还可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相当于250辆奥迪汽车行驶3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此外,还可以减排二氧化硫84吨、氮氧化物42吨、烟尘760吨。 褚君浩说,世博会上展示光伏建筑一体化,也是建筑理念和人们的生活理念的一次革命。光伏材料和建筑材料的结合,会使人们逐渐具有未来城市建设的生态建筑理念。未来生活中,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会不断成熟,制造成本将逐渐降低,在智能电网的调控下,人们自家光伏建筑生产的“剩电”可以上网出售,那就真正实现了电力资源的“按需分配,供需平衡”。也许未来的城市能够实现住宅高密度与舒适生活的完美结合。
世博场馆的节能故事
在世博园区内,场馆建筑使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可谓五花八门。一些场馆利用最传统的建筑方式,在材质和空间利用上做文章,还有的运用最新的材料学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让建筑自身可以呼吸。 “新加坡馆所要传达的信息之一就是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因此,整个建筑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节能环保来进行的。”新加坡旅游局2010年世界博览会署署长梁诗琪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说。 梁诗琪介绍说,新加坡展馆采用了自然通风和隔离吸热等设计来降低展馆整体能耗。正因为如此,展馆并不依靠耗能巨大的空调系统,而是通过展馆设计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仅在一些非常有限的空间,例如主展厅和附属空间采用空调系统,其他空间都不会有空调。即使这些安装空调的有限空间,由于它们包裹于展馆铝板外墙内部,并不被阳光直射,所以空调的冷却负荷也并不大。 新加坡馆的主要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仅有一楼的柱子以混凝土为材料。另外,在幕墙的设计上,铝板的长度可达6米,以减少加工切割浪费材料。 注重景观绿化和水景,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新加坡馆顶层特别设计了“空中花园”,这里将种植丰富多样的特色热带植物,这个花园将有效降低热能,尤其促进连接顶层和二层的缓坡的空气流通。此外,新加坡馆底层特设冷水池,从而有效输出这里的热空气。而新加坡馆外的音乐广场,也将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带来阵阵凉爽。 印度馆也是完全环境友好型的无污染场馆,印度馆拥有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顶上方是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场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穹顶上部会覆盖绿色植物,灌溉用水是经过循环处理的,还有雨水收集系统,也可以用来浇灌植物。 名为“创意之馆”的英国馆,外部由大量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组成。每根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这些光源可被组合成多种图案、颜色和信息。所有的触须都在风中轻微摇动,形成展馆表面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整个馆的建筑材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将为零。 西班牙馆由8500平方米的展馆由万千柳条“编织”而成,俯瞰时就像一个形状独特的篮子。所有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柳条,这样的设计方便日后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景色。展馆内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使用太阳能,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善于创新的日本人在世博会场馆设计上也动了很多脑筋。整个场馆从外观到内部,尝试使用了大量最新的高科技技术,美观、智能、环保。场馆外观呈紫色,形似蚕茧,被人称做“紫蚕岛”。这是一幢“会呼吸”的展馆,展馆外部由可发电的超轻型薄膜包围,内部则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与发电,使太阳能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屋顶都是用纸张做成,在世博会结束后,所有的屋顶将拆下来,运回日本用来印制中小学课本。 瑞士展馆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顶楼种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缆车登顶,可近距离地闻到蒲公英的香味。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说,本届世博会场馆种类多,有国家馆、联合馆、企业馆和首创的最佳城市实践区等,也是场馆数量最多的一次,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多数场馆都在使用最新生态节能技术。
谭晶:环保从一场演唱会做起
总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谭晶是《经济参考报·世博特刊》的“世博画相”中唯一的女性,作为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和志愿者代表,她连在世博园内刚刚开的一场演唱会,都在尽力节电、节能、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