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未来 无所不达
    2010-04-30    作者: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发(总汇 摄)

新华社发(钮一新 摄)

    城市交通,似乎从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情景?没有红绿灯、无人驾驶、负排放汽车,这些情景或许都将出现在未来30年的城市生活中。让我们现在就开启一次未来物流与交通的体验之旅吧。

  理想交通 烦恼抛到九霄

  没油了:“40年后全球石油将消耗殆尽”;
  塞车:大型城市人均每月支付的道路拥堵成本高达收入的10%,“30%的汽油在堵车中白白浪费”;
  停车难:40%的车主每天至少被停车问题困扰一次,“上海紧缺12万个公共停车位”;
  交通事故:“地球上每30秒就有一起交通事故发生”,中国每年因违反交通规则引发的事故超过48万起;
  我无法开车:“全球有4800万盲人不能开车,6亿老年人出行不便”
  ……
  过去20年来,汽车生活为人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城市生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交通繁忙的CBD、人流如织的商业街、霓虹璀璨的不夜城……这些繁荣进步背后,又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弊病:交通拥堵、停车位紧张、空气污染、养车成本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世界上很多个国家。城市交通,似乎从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情景?没有红绿灯、无人驾驶、负排放汽车、这些情景或许都将出现在未来30年的城市生活中。
  在30年后的城市,路口将不再有红绿灯,车流像海里的鱼群一样自由穿梭,所有的人都将从方向盘和驾驶座上被解放出来,老人和小孩甚至盲人都可以自如地驾驶汽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汽车,会自动收集周围的信息,然后判断车辆是左转、右转、刹车或加速。救护车不再需要红色的警示灯和鸣叫,周围的车辆就会自己给它让道。
  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将得以实现。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如一个蝙蝠定位系统,交通系统将自动指挥车辆作出最优化的驾驶策略,并更好地将车流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内。堵车长龙和交通事故将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放心出行。
  我们可以利用每天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做任何喜欢的事情,能够更加自由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在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完美地融合,人类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人类的时空观也将从此改写。
  2030年,地上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城市有限的交通空间。混合式磁悬浮高架出现在各大交通要道,它将大型的磁悬浮列车和小型汽车相整合,同时在站点提供小型车出租服务,将个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结合起来,人们花在等车和乘车上的时间将大大减少。
  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将城市空间大大延展。2030年,汽车与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标准接口实现无缝连接。汽车和建筑将合成一个整体。建筑立面上的汽车升降系统可以令汽车直接停靠在建筑物的表面,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
  在2030年,人们甚至可以直接把汽车停在阳台上,晚上回家后,自己的汽车就成了一间小“客厅”、小“书房”,人们可以在里面健身、听音乐、看电视,通过视频进行远程会议或是远程医疗。到了白天,也不需要走出门,只需要走到阳台的车里,发动汽车沿着环绕外墙的轨道就可以开到马路上。这样,4平方米的阳台面积就变成了多功能的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

  人车一体 感受不同凡响

  你见过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的汽车吗?在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一款名为“叶子”的世博概念车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展示在公众面前。这部车头顶的“大叶子”,是一部奇妙的光电转化器,它能模拟自然界中叶片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叶子”上清晰可见的“叶脉”,显示能源的流动。巧妙的是,这片“叶子”能够自动追踪阳光,无论阴晴雨雪,“叶子”都能吸收太阳能,实现能源最大化利用。
  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刘启华博士介绍,“叶子”追求的是自然能源转换技术。依据这一革命性的概念,“叶子”不仅能实现光电转换,还能够风电转换,进行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把能源消耗和能源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刘启华解释说,“叶子”不仅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还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从而实现汽车负排放,进而起到改善自然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的效果。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的展示主题是‘直达2030年’,希望这片‘叶子’能够启发人们更多创新灵感,让汽车回归自然,最终将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刘启华说。
  在智能电网推广的未来,汽车不再是能源的消耗者,还能具有发电的功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在世博会上展出的电动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环保交通工具,更能作为移动储电设备,将自身移动中产生的电能储备起来,之后可以把储备的电能输送到智能电网上,供其他设备使用。
  在不远的未来,作为最新科技物联网的一部分,车联网技术将通过电子控制下的车与车、车与外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互相连通”。
  通用EN-V除了电气化的另一大技术亮点——车联网。这项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无线通讯的全方位物体定位传感器可以赋予汽车“第六感”。该系统提供自动安全保障功能,例如车辆变道预警、盲区探测、车辆急停、前撞警告自动刹车和路口碰撞预警。这一系统终端也可以与道路基础设施、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互相感应。随着此项技术在更大范围的车辆上得以应用,汽车交通最终将实现零碰撞,从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人身伤害或生命丧失。EN-V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技术、车对车交流技术、无线通信及远程感应技术,奠定了新的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了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兼容,使未来城市交通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
  EN-V概念车再度引起了人类对自己未来交通工具模式的猜想,EN-V电气化、车联网概念的提出,对传统汽车DNA的颠覆,让人类更清晰地感知到个人移动工具将取代汽车,成为未来人类出行的伴侣。
  事实上,在个人移动工具的研发上,通用EN-V并不是第一个,之前,丰田的I-REAL、本田的U3-X都提出了“个人移动工具”这个概念。如果说我们还可以将EN-V称之为一辆“概念车”的话,那么本田的U3-X则连“车”都不是,它更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板凳,而这些“板凳”,则可能代表了人类未来个人交通工具发展的终极方向。

  物联网时代 颠覆传统模式

  你能想象通过顺畅的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原料厂商在给下游企业供货时,两家企业的运货车辆直接对接的情景么?货物从一辆车卸货后直接装上另外一辆车,这种对接便捷且易控制,从而省却了仓库的环节,为社会节约了空间资源,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这只是未来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能为我们带来的引申好处之一。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能够把任何物品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就是物联网的概念,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曾被冠以“物联网概念”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将在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出它的巨大商业价值。世博期间,食品导读(RFID)技术全面覆盖世博园区内。通过这种非接触识别技术,手持办公终端移动设备的执法人员可以现场对进园食品的生产、加工、存储和销售进行全过程追踪,确保供应渠道的安全可靠。据了解,进入园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蛋等初级产品及配送的餐饮半成品等,包装袋上都将戴上RFID标签,这个标签会储存种养殖企业或生产单位、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保证食品和原料能够追根溯源。
  物联网概念正在快速席卷全球,使用过的人对这个新生事物都投以了关注的目光。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从物流到零售品,从医药到食品,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近。抢先一步迈入RFID领域不仅意味着档次较高,更意味着安全和信赖。在包装上使用RFID标签,对保护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降低成本、促进销售都有着重大意义,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其重要价值,开始生产和使用RFID标签。我们有理由相信,RFID在改善个人生活,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胡刚:做“绿”与“金”对峙的终结者

    胡刚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企业的行政运营副总经理。三年前,他刚刚接触低碳物流不久,就爱上了它,是年轻而富有激情的从业者代表。和很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一样,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他就如一块吸水的海绵一般吸收着知识和思路,探讨着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之路……

  相关稿件
· “城市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在京拉开帷幕 2009-11-06
· 城市交通,不再围着汽车转 2008-10-16
· 著名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主办"城市交通"论坛 2007-11-14
· 倡导绿色交通出行 构筑和谐城市交通 2007-09-14
· 中东地区各主要城市交通状况调查:迪拜最堵 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