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人类心灵的栖息之所
    2010-04-30    作者: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多元化的供应和大量的选择机会让城市极具吸引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让人满意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机会,良好的医疗保障,可靠的社交网络,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等,这些要素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城市即人”。人生活在城市,人组成城市。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形态如何变化,人本的追求永远是城市化的终极之所在。满足人多样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望,成为人的心灵栖息之所,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社区 人

  在世博会五个主题馆中,“城市人”馆是唯一一个直接讲述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人的状态的。走进这个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代表着这个展馆设计师理念的导语,让你初步了解整个展馆的展示内容:
  “在城市人馆里,跟踪和记录了世界上6个不同城市家庭的真实生活,并诠释了吸引人们来到城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城市如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内心渴望。
  多元化的供应和大量的选择机会让城市极具吸引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让人满意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机会,良好的医疗保障,可靠的社交网络,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等,这些要素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更加美好……”
  拐进第一个展厅,可以看见几个从屋顶延至地面的长屏幕,屏幕上的大字不断变幻,“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几年?”“你在哪里与朋友见面?”“你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吗?”……一些关于生活质量的问题次第展开,对生活的思索,就这样从踏进城市人馆的第一步开始了。
  进入“人口”展厅,整个展馆的主角是来自全球不同城市的6个家庭。讲述原生态的普通家庭生活故事,通过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来展示蕴含其中的生活真谛,正是展馆设计师的独具匠心之处。
  设计团队跟踪拍摄的6个家庭各有特点:来自北美洲凤凰城、南美洲圣保罗市和非洲加纳特马市的,分别是三个“核心家庭”,由健全的父母和孩子组成、代表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家庭的模式;来自欧洲鹿特丹的,是一个“独身家庭”,一名男性从事创意产业;来自大洋洲墨尔本的,是一个“空巢家庭”,年轻人去外地工作,家里只留下两位老人;而来自中国郑州的,是四代同堂的一个20多人的大家庭,这个位于黄河流域的家庭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状况。
  走进“家庭”展区,天花板和地面的镜面铺设,营造出透过某幢建筑物的窗户窥视这6个家庭生活场面的效果。站在中间,环视围绕四周墙壁的大屏幕,你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6个不同家庭的生活场面。通过比较,看到各个家庭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接着是“工作”展区,一台被隐喻为“工厂、证券交易所和时钟”的大型机器上,安装了诸多大小不一的屏幕。大屏幕上呈现6个家庭的工作情况,小屏幕上显示各种与工作相关的统计数据。 
  进入“学习”展区,就像进入了书籍的海洋。展区的四面墙都由巨大的书架构成,书架中,若干个播放家庭成员学习影像的大屏幕,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窗口,展现家庭成员学习的场景和6个城市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需求,也是在一个社区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在“交往”展区,天幕映射加上围幕电影的全屏幕放映,让你从走进展厅的第一步起就进入了6个家庭的家庭成员的社交网络,屏幕中的人物和场景不断变幻,一个人物从一个屏幕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从学校到家庭、到社区、到医院,环绕一周全面展示不同场合的社交状态,让你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社交生活。
  走出知识的殿堂,就会发现置身于一片生活用品堆砌而成的“艺术品”中。牛奶盒、脚手架、油漆罐、百叶窗、篮球架等,都成了展示的材料,这些材料经过艺术化的处理,现场搭建出“建设中的城市”“贫民窟”“夜市”“商业街”“休闲集市”等各不相同的场景。
  点题之处设计最为精妙,在出口处抬头望,6个家庭成员送别观众的照片最终变幻成一行字:人就是城市。
  原来生活的百味早已在一天又一天甚至有些重复的日子中品遍,原来能够和家人在一起过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不论城市有多大,科技有多先进,人们用来衡量一个住所好坏的标准,始终根植于自己内心的诉求。

  社区 科技

  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未来的社区生活中也处处渗透着科技成果。医疗资源有限、分配不平衡的难题以后不必愁了。借助数字诊断设备,很多小毛小病不必跑很远到医院排队去看。在健康社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远程医疗技术可以帮助居民不跑医院,直接把检测结果的信息传送至医院,医院再根据病人用药的记录档案,在病人需要用药的时间,派出送药机器人,机器人可以自动检测病人所在地,及时配送药物,并提醒病人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科技支持下的立体换乘系统、手机车票支付、电容公交车、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将使未来出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一段描述未来出行的影片中,分别身处集团总部、另一城市家中和某海岛实验室中的A、B、C三人正在开视频会议,他们决定从不同的地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同一个机场赶同一个航班出差。A从公司出发,坐城际高铁、换地铁、磁悬浮前往机场;B从家中出发,驾车驶上“机场高速”,在智能导航协助下一路直达;C从海岛出发,乘坐一艘快艇同时用手机预订了一辆出租车。三人一路电话会议不断,顺利会合后一起搭上飞机……
  在未来,交通事故现场的处理情况是这样的:你不需要拨打报案电话,只须在路边电线杆上按下一个按钮,机器人交警就会驾驶它的太空飞行器前来处理。机器人的手指能在地上画出隐形的事故标志,比如伤者倒地的位置、车辆刹车的痕迹等。手指与电脑连通,事故内容能及时存入电脑备案,眼睛也与电脑连通,现场视频能直接传输到总部控制台。
  你也不需要另外拨打急救电话,因为机器人警察还会“看病”。它用手指沿着伤者四周画出一块长方形,简单的图形随即变成担架,平稳地将伤者抬进飞行器。进行简单的心跳呼吸检查后,机器人就可以把伤者送往医院。

  社区 网络

  因为有了网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化社区应运而生,完全颠覆了以往社区受限于某个地理区域的印象。从技术本身来说,相比起在当前更受瞩目的物联网,互联网早已是明日黄花。但是互联网时代还远没有结束,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依然十分深远,并且正作用在我们身边。谈未来社区,我们不能不谈网络。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40多岁的父亲发现自己14岁的女儿QQ上的好友居然有400多位,非常惊讶。他说,“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最多认识班里的几十个同学。而我工作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的MSN上才有不到200个好友……”这位父亲深刻感受到了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在网络社区,年轻人开辟自己的牧场、菜地,经营自己的停车场,“偷菜”成为彼此交流的方式;在网络社区,谈情说爱已经太不稀奇了,网络同居、网络婚礼、网络家庭成为时尚……
  网络社区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网络实名制的国家,韩国的社区网站“赛我网”的用户已经高达2000万,而整个韩国的人口也只有4800万。这意味着除了老年人和幼童之外,95%以上的韩国人都在参与网络社区。而在欧洲,仅2006年通过严肃交友社区Meetic找到另一半的人数达到100万。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一个腾讯的QQ号码,并享受到腾讯各种网络社区服务。
  城市,是大多数人愿意选择并同时放弃乡村的地方,是追求自己梦想的地方。但是,社区在城市里的日渐缺失也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过这种担忧,“人类需要社区。如果社区不是具有建设性的,那么就会出现破坏性的黑帮社团。”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将社区建设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相继推出了各种不同模式的社区计划。但彼得·德鲁克在经过50多年的观察之后却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政府虽然在社区计划中付出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成果却少得可怜。这意味着政府不是提供城市社区的最佳人选。
  网络社区,能否在填补人们心灵空白的同时,也填补城市中原有社区的缺失?网络社区,究竟是将人与人更加有力地联系起来,还是因为浅层次的交往反而在人们之间筑起藩篱?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翁宇杰:彩色钱夹中的未来

    他旗下的快客专卖店开在世博园区,每天人满为患,而他并不满足于单纯卖商品。

  相关稿件
· 别让上海世博会成为公款旅游的聚集地 2010-04-13
· 海尔美国赞助上海世博会美国馆 2010-04-13
· 德化瓷器将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展示 2010-04-09
· 日媒关注外企利用世博会“抢滩中国” 2010-04-09
· 世博会媒体服务硬件设施落成 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