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技术体系获奖的启示与警示
访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博士
    2010-01-28    作者:记者 吴华国: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赵福全博士。记者 吴华国/摄

2010年吉利计划上市的部分车型

    编者按:

  “企业自主创新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面向企业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这项专门奖励企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大奖最终不是被我国汽车行业里那些规模更大的、底子更厚的老字号车企获得,而是被汽车界的后起之秀、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摘走,这固然是对近三年来吉利成功创建全新技术体系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也给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长孙们敲响了警钟。 

 

  第二届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奖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共有六家企业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吉利成为惟一获此殊荣的汽车企业。
  作为涉足汽车行业仅10年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集团能以“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项目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项的领奖台令人鼓舞,也着实给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长孙们足够的警示。围绕“启示”与“警示”这样的话题,《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吉利全新技术体系的创建者,吉利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博士。

  建立创新的技术体系要比进行技术创新更重要

  《经济参考报》记者:吉利汽车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缘何能够获此殊荣?吉利的技术体系是怎么构建起来的?
  赵福全博士:这次吉利是以整个技术体系获此殊荣的。这表明近三年来创建的全新的吉利技术体系,已经进入到全国最高水平之列。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个技术体系的建成,吉利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技术体系创新工程不是有一群人,有一堆设备就可以了,而是首先要有一个创新的体系架构。三年前我加盟吉利以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技术体系进行整合和重新构建。
  目前吉利技术体系是这样构建的: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即吉利汽车技术中心为主体,下设集团技术部,负责技术体系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吉利汽车研究院,是吉利研发大本营,负责具体实施各类研发项目,目前已形成22个部、72个科室的完备汽车开发体系;浙江汽车工程学院,是国内第一家民办汽车研究生院,负责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还有各基地技术部,负责在产产品的质量改进与工艺改良。这四大块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第一次将全集团的技术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合力。
  在理顺了体系架构和运作机制之后,我们又确立了推行产品平台战略和通用化建设、“安全第一”以及能源多样化等研发战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在人才工程、研发能力建设、产品开发流程、研发管理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从而迅速提升了团队水平,建成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技术体系,吉利也由此在技术上具备了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总的来说,我们的技术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国际接轨,二是适合中国国情,三是有吉利特色。我认为,建立这样一套体系,远比进行几项技术创新意义更深远、作用更重要。

  要有科学规范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研发管理体系

  《经济参考报》记者:吉利汽车研究院如何保证产品开发进度和质量?有哪些具体措施?
  赵福全博士:2009年吉利研究院前后承担了95个技术项目,其中仅整车开发和预研项目26个,动力总成开发项目13个。而研究院的设计人员不足1400人,按业界常规来看,这么少的人是不可能支撑这么多项目顺利开发的,然而事实是我们做到了,而且项目完成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这里面原因可能很多,我认为最核心的有三点:一是我们坚持推行产品平台战略和通用化建设。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和少件化设计,尽最大可能实现通用化,由于大部分的零部件、结构或材料实现了通用,所以能够以最低的投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产品开发。
  二是成功地推行了矩阵式管理,通过不断完善的绩效考核等手段,克服了矩阵管理责权不易明确的缺陷,这样每一个项目都将得到全院资源的支持。
  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国际化的产品开发流程,全面涵盖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并以独特的全方位项目评审机制确保各个项目都能严格按照开发流程保质保量地有序推进。
  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吉利研发团队因此不断取得骄人业绩。通过推行“安全第一”的研发战略,吉利取得了BMBS爆胎监测与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国汽车技术中心进行的第三方CNCAP碰撞测试中,2008年远景成为第一款自主品牌四星级轿车,2009年吉利熊猫又以45.3分获得五星评价,成为自主品牌最安全的经济型轿车,评价方称这个成绩“标志着自主品牌在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吉利也由此彻底走出了2006年自由舰撞出两星的阴影。
  在动力技术方面,我们奉行“能源多样化”战略。在传统动力总成方面,开发出先进的GeTec吉利节能环保高效发动机系列,10余款机型将在未来两年内实现爆发性投产;同时正在开发高效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以熊猫为平台开发的第一代基本型纯电动车、第二代高性能电动车以及Plug-in、怠速启停等混合动力车型均将于近期投放市场。
  此外,专利、论文、科技成果三大科技指标均呈几何级数增长,且质量不断提高。仅2009年,吉利集团就申请了1060项专利,超过此前所有专利的总和;其中研究院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92项,是此前历年发明专利总和的两倍。获得国家级奖项五项、行业奖项三项、省市各级奖励六项,并在重大宣传、展示及评价活动中获得各类大奖12项。目前,吉利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称号。
  今后吉利的车型产品将层出不穷,继2008年吉利熊猫、2009年EC718、EC718-RV、海景和中国龙等车型成功上市之后,2010年我们还有包括首款C级轿车、首款SUV、全新经济型轿车和熊猫电动车等在内的10多款车型,将陆续投放市场。

  建立一套人才工程与知识累积的机制

  《经济参考报》记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是怎样吸引和保持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研发团队的?又是如何确保团队能力不断提升的?
  赵福全博士:我们的人才工程体系确有独特之处。首先,研究院创建了管理、技术、项目和技能四条职业发展通道,来确保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目前研究院在四条不同通道内的副科级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5以上。四大通道的设立,对我们吸引人才、保留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员工迅速由2006年的不足36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1400人,其中海归九人,硕士、博士200余人。
  此外,我们还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民办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学院以培养汽车各个环节的高层次人才为教学目标,广邀海内外知名的汽车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前来授课;目前,吉利有200多名高管和中层骨干员工都是学院的学员,在学院这个平台上直接与业内一流名师交流和学习。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吉利的“黄埔军校”。
  最后我们还有制度化的知识积累,确保员工的开发经验都被有效地保留和沉淀下来。例如我们自行开发了吉利汽车研究院知识管理系统,成为员工学习、交流的宝贵平台。又如,我们完成了大量的书面化知识积累:从21册24本174万字的《技术手册》,到17卷26册340万字《设计和试验标准汇编》,再到6卷52册近7万页的《吉利产品开发流程》;从研究院品牌栏目“知识分享”系列讲座100多期内容的编印成册,到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编制的60册510多万字的教材等等。这也使我们的员工得以迅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吉利获奖对汽车工业的启示

  《经济参考报》记者:吉利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对于全行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呢?
  赵福全博士:我个人认为,能够产生创新技术的体系比单项的创新技术或能力更为重要。因为一项创新技术可以买来,可以借来,也可以抄来,可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有能够不断产生创新技术的体系,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次吉利能够以这样的一套体系获奖,意味着吉利已经形成了自主开发的“造血功能”,我想这对于全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关稿件
· 吉利2月迎娶沃尔沃 拟最多出资18亿美元 2010-01-26
· 吉利汽车实施期权激励首笔40万股行权 2010-01-15
· 吉利熊猫国内首款碰撞五星A 00级车 2010-01-14
· 吉利未来推出车型8成以上将超五星安全标准 2010-01-12
· 吉利-沃尔沃三大猜想:有望在北京生产 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