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宜及早规划低碳发展之路
    2009-12-22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志伦    来源:经济参考报

    12月15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在“中国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之路”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据这次研讨会透露,中国将在2010年发布关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未来社会的《国家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将依据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陈述中国低碳经济和中国社会道路的政策平台,同时也将社会发展纳入考虑。新华社记者 谢秀栋 摄

    在不久前于南昌举行的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上,部分中外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国宜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周密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及早有序地推进本国经济向低碳转型。

  需及早规划低碳发展之路

  专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经阶段,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国际经济竞争力密切相关,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中国需要及早走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认为,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看,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7%,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5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也进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继续增长,碳排放总量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参与国际行动且符合国情的双赢选择。由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超前部署才能确保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高级合伙人常博逸(Charles Edouard Bouee)认为,从“锁定效应”看,中国政府已制定了宏伟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但根据欧洲的经验,为降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未来成本,中国当前必须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继续沿用高碳传统技术,致使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被这些高碳设施与技术“锁定”的风险,避免被锁定在高碳密集型投资当中。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则强调说,从“边际效应”看,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单纯的节能减排潜力又有限度,中国如不及早规划向低碳经济转型,将使未来的碳排放空间遭受更大的挤压。
  日本日立综合计划研究所研究员蔡林海认为,从参与规则制定看,在发展低碳经济竞争中,通过创新可以形成一种综合竞争优势,而拥有低碳经济创新优势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规则制定者。这种综合竞争优势以及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不仅将进一步扩大经济体间的发展差距,而且会影响到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走向,从而为“高碳经济”国家的增长带来新的障碍。这意味着,我国不但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再盲目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转移,更要在一开始就参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规则的制定,防止受制于人。

  宜周密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张坤民等专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两个关键:一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二是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当前中国正处在环境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利用后发优势,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基于国情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具体包括:
  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因地制宜地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增长率,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
  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保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缓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争取使中国的碳排放在2030年至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宜确立需要重点关注的优先领域:一是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和强化能效达标管理和能效监管;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技术创新,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碳锁定”;三是优先部署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探索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五是研究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六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

  多措并举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合力

  专家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理念、产业以及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形成政府、企业和民众协力推进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合力。对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应科学定位本地区在全国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有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对重大技术项目一定要明确分工,避免一哄而上、重复投资。尤其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必须避免今天的投资决策于高碳排放的项目建设。常博逸介绍说,欧洲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的经验之一,就是得益于各国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对低碳发展的规范。蔡林海也认为,低碳经济的产业创新实际上就是由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所主导的产业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由于中国现阶段还不具备立即停止对碳基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可考虑整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制度,在产业增量上实现“低碳化”,并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和规范低碳经济发展,并借此筹措必要的资金。蔡林海认为,中国在国内层面可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及时进行碳排放管制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在国际层面可利用气候外交谈判,要求平等参加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创新,共享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并积极参加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
  三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和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实用技术要加快实现产业化,大力普及推广,使其尽快见效。
  四是立即在行业、企业、城市和社区等着手开展低碳发展试点,提倡绿色消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向低碳化的转变。

  相关稿件
· 解振华:发展低碳经济须紧扣国情 2009-12-17
· 房地产业的低碳之路需迈过四道坎 2009-12-16
· 袁金鸿:低碳经济中国在行动 2009-12-15
·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009-12-14
· 低碳经济呼唤新能源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