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歌敕勒 今日谱传奇
——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带纪实
    2009-12-16    作者:本报记者 殷耀 王欲鸣    来源:经济参考报

“草原钢城”包头市钢铁大街。新华社发

    阴山以南的沃野,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高原,曾经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这片昔年响彻敕勒歌的土地已成为内蒙古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带,奏响了经济发展的“大风歌”。据统计部门预测,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速有望连续八年领跑全国,而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带也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增长最快省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区域经济合纵连横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的大背景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悄然隆起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三角形经济带——由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市构成的“金三角”经济带。

  科学布阵造就经典传奇

  追本溯源,“金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内蒙古决策层对它高瞻远瞩的谋划与不遗余力的推动。
  仔细探究“金三角”高速崛起的潜在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内蒙古各级党政部门的职能定位比较准确:既要给予其自然培育的空间,又要及时进行科学、宏观的指导。上世纪90年代,呼包鄂“金三角”这一区域经济理论横空出世。内蒙古党委、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2003年作出“呼包鄂三个优势地区要率先发展”的决策,从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不作过多干涉,不过分行使行政手段,给了这个“新生命”一个自我孕育的自由空间。
  放手发展让“金三角”一起步就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体系中运转,也造就了三地政府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上的大胆尝试。很多试图解读“金三角”的人总会发出同样的感悟:这是一个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圈”。而最让他们叹服的是:不论换多少届领导,“金三角”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延续性。
  在经历了各自扩充经济总量和积聚实力的发展之后,“金三角”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即将摆开的区域一体化棋盘中,呼包鄂三市将如何布阵?当时,三市为争当区域中的“领头羊”,出现了同抢一个大项目落户等无序竞争的前兆,同时,“你上煤化工我也上煤化工”等产业趋同化的苗头正在滋长。为了避免三市出现产业的“同质化竞争”,自治区党委、政府伸出“调控的手”适当干预,帮助三市进行了功能的分工和定位。
  2005年召开的“金三角”经济工作会议上,根据三市发展基础、走势的不同,确立了分工明确的大框架:呼和浩特要强化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的功能,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鄂尔多斯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要素聚集,建设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在城市规划上,呼和浩特要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包头要依托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打造宜人居住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鄂尔多斯要建一个与世界城市建设接轨的现代化新城。
  2008年,呼包鄂三市在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分列26位、12位和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其中呼、鄂增幅近20个百分点,包头增幅为17个百分点。
  像这样的新纪录“金三角”已刷新了很多年,从2005年开始,三市GDP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三市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三市城镇化率超过60%,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三市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等战报一个接一个。

  科学发展创造“内蒙古速度”

  举呼包鄂三市之力,从2002年以来七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内蒙古的“半壁河山”,并形成了领跑全区发展的呼包鄂经济带。这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正是这七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获七个“全国第一”,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内蒙古经济现象”。
  曾几何时,经营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回采率低是最难突破的三重障碍,“乡乡点火、村村办厂、户户冒烟”是当年以“金三角”为主的蒙西地区的真实写照。为挽救产业经济于危困之境,呼包鄂在全区率先走出了在三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步“棋”。
  第一步“棋”:转变发展方式。“十五”以来的短短几年中,三市以“五小”为主形成的近3000万吨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落后产能在关停并转中被送上市场“断头台”,近2000座矿井和数十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在“上大压小”行动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一批以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大园区、大基地在三市纷纷登台亮相。
  第二步“棋”:调整经济结构。进入2002年以后,手握优化投资、消费升级、多元出口“三张王牌”,“金三角”走上了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希望之路。时至今日,遍布在三市的单晶硅等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叱咤风云,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成为三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支“劲旅”,上湾矿、托电工业园等一批引领三市经济发展的“投资洼地”成为“内蒙古经济现象”的头号书写者。
  在科学发展的光芒照耀下,两步“棋”逐渐促成了内蒙古“金三角”的崛起。
  三市GDP总量从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只用了三年时间,从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从2000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创下了经济增长中的“内蒙古速度”。

  志在打造中西部科学发展先行区

  在今年的呼包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一二三”的目标被明确提出。一是呼包鄂三市要努力成为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二是“两个率先”,呼包鄂要努力在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是建成“三区”,要努力建成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今天的呼包鄂已经实现了率先崛起、领跑全区的历史任务,转向与沿海城市攀高比强。目前呼包鄂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演进到440∶52.1∶43.9,城镇化率达到67.2%,三市的经济总量都超过了1000亿元,已经整体进入千亿元级城市行列,城市群活力旺盛,正处于上升期,完全有能力成为西北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相关稿件
· 包头市政府采购教科书补助困难学生 2008-06-16
· 包头与京津冀签订300亿元合作合同 2008-04-28
· 金属镁及镁基合金生产线项目落户包头 2008-01-08
· 上证180和沪深300调整样本股删除包头铝业 2007-12-26
· 乳业市场利益天平失衡 包头奶农无奈赔本卖牛 20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