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发展成主流 差异定位待互补
作为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初显优势,在基地、产业园等各类集聚区载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关人士建议,应当以更理性的思维谋求产业互补,避免因模式趋同产生的资源争夺和浪费,推动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集聚区成为文化产业载体和试验田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江浙沪一线城市已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GDP增幅,成为长三角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江浙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省的目标,上海则提出了以世博为契机打造中国创意之都的口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江苏有64家各类文化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1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约有75家由政府部门认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浙江省围绕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形成数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全省已有18个创意园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动漫为例,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20家国家级动漫基地中,长三角一地就独占11家。江苏全省近300家动漫企业超过80%入驻了省内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007年度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园区和基地的补助达到2435万元。集聚区已经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主要载体。 数量激增的同时,各地也越来越重视差异化定位,产业链思维日趋成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尽管三地动漫类园区仍然占比偏重,园区同质化倾向仍较为明显,但各地已越来越多地思考差异化定位,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位于周庄的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发展旅游产业之余,充分挖掘水乡人文艺术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画家入驻,在打造“画家村”的同时培植“画工厂”,筹建华东最大的文化创作展示中心,从收购、展示,到印刷、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目前投资已落实1亿元。杭州高新区围绕现代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聚集了阿里巴巴、网盛科技、华三通信、网易、浙大网新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约占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0%、浙江省的1/3。 长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决策者和从业人员形成初步共识,文化产业有着无边界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的特性,是城市、地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看园区或某个环节上的收益,更要看到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的整体收益。”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党委书记蒋献国说。文化产业学者李向民分析,国际上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强调对整个产业链的引入和维护,从国内目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来看,集聚同样有利于降低经营和交易成本,是一种可行的经营模式。
产业集聚需要完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专家认为,集聚区作为承载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政策实验功能的平台,意义重大。目前,江浙沪三地都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但真正的产业集聚度仍相对有限。具体表现为集聚区数量虽多,但形成品牌效应的寥寥无几;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聚合度不够紧密,仍是低层次的地理集聚,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区域创新网络、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产业同构问题仍然突出,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等存在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 以杭州LOFT49为例,开发面积1万多平方米,2006年园区入驻企业仅25家。其中资金上千万元的有6家,低于100万的也有4家,最少的仅20万元。企业涉及的门类较广,产业关联度不强,原创产品和关联产品、衍生产品无法形成互动发展,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构建并完善集聚区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将空间地理上的集群转变成产业上的集聚。管理方不能简单地做“二房东”,而要通过管理和服务衔接好园区企业间的产业链条,强化集聚效应。 目前已有部分园区在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方面有所探索。常州创意产业园除了确保企业“拎包入住”,还形成了从创意研发、制作生产、衍生开发、市场打造、人才培养引进、融资到销售的超长服务链:创意产生后,园区配套一百多位专家组,免费对题材进行先期评估,减少失误和成本;发现好的项目,注入引导资金帮助企业,促使产品尽快上市;制作过程中,免费或优惠使用国家级二维无纸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创意产业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创意人才培训中心、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以及软件公共测试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娱乐技术、动漫衍生产品研发、国际交流合作、产品产权交易、投融资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制作完成后,带入国内外动漫节进行市场推介等。 但类似的探索仍取决于各地重视程度,“急需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园区服务管理标准。”蒋献国说。 还有业内人士分析,产业集群的地域邻近是相对的,并不需要企业在地域上绝对“面对面”。阿里巴巴副总裁李俊凌说,“产业链的整合和进步,一方面要政府积极扶持,形成全方位的创意经济渠道;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撤掉行政限制营造大市场,营造宽容的创新氛围,这是让上下游找到彼此,让小创意也能找到市场的关键所在。”
应谋划长三角一体互补式发展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分析,虽然早在2003年,江浙沪已就文化产业合作事宜签订协议,但受地理空间、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等条件所限,相互间仍缺少联系和互动,从而制约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水平。同时,三地大多数园区,尤其是旅游休闲类项目都定位于服务长三角消费者,同质化势必导致消费者分流。因此,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必须有一体化思维。 综合专家建议,长三角首先要设立跨省域的文化产业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实施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联合建设、重大战略资源联合开发、生态环境联合保护与建设;统一规划符合本区域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结构;以专业分工的角度,协助各市县制定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局部性文化产业规划与整体性文化市场一体化规划有机衔接。 第二,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无界域“虚拟集聚区”,构建一个集创意产业研发、生产、流通、交易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随着科技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对宽带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机构、数字化制作加工等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可以在实体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打造一个无界域的“虚拟集聚区”,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实体型客商,包括个体创意者、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等,形成网上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地上实体客商、科研院所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长三角的一些二线城市,甚至是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也陆续表现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欲望,一些新的产业园区正在规划中。一方面应鼓励二线城市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提升当地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规划指导,避免加剧同质性竞争,形成新的资源浪费。 第四,尽快制定长三角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和创意指数体系,为制定长三角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综合参考数据。完善创意产品知识产权制度,重视创意产业技术政策与创意产业创新政策。
政策“推手”效应明显 投放精准度需提升
调研表明,当前,政府是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各类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投放的精准度和科学性有待提高。
政府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推手
据了解,地方政府是目前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最主要、最积极的推动者。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各级政府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 目前,江苏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浙江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率先搭建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2006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加上全资子公司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构成了国内首家为文化创意类企业提供资金担保和风险投资引导服务的产业性资金。资金规模为1.7亿元。 扶持力度最大的当属江苏省,“十一五”期间设立了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亿元,今年已增至2亿元;市级财政方面,南京市每年1500万元;常州市和高新区财政5000万元;苏州市除了工业园区投入8000万元资金,今年起吴江区、昆山市也都设立了百万元规模的专项资金。浙江除了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市级财政如杭州市1.52亿元、宁波市3000万元等之外,民间资本参与也十分踊跃,如横店影视城、宋城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 今年以来,江浙两地更加注重投融资平台的搭建,通过财政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浙江省首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东方星空文化基金成立,基金首期规模2.5亿元。江苏也将于年内打造一个初始规模20亿元的基金。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长三角地区还能够普遍享受到免房租两到三年,免费或低价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软硬件平台,以及减免税收、土地租用、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多位文化企业经营者对记者表示,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对他们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推出青年网络虚拟社区www.yoho.cn项目的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梁超感慨地说:“去年底获得的100万元引导资金,不仅救企业于危亡之际,更给了我们渡过难关的信心。” 有关专家认为,在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发展初期,我国政府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那样只给文化发展松绑,还需创造适合发展、有更多机会的氛围。在扮演“公共服务型”角色,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信息技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财政的扶持者方面,政府更要积极作为。
三方面问题需要关注
调研发现,苏浙沪三地注意到了文化产业政策的不同阶段特性,如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实行倾斜性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文化产业政策重点考虑过渡到维护文化市场的竞争秩序、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和高级化等。但目前各项政策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在政策推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首先,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缺乏合理设计。其一,资金补贴滞后导致最需要钱的阶段拿不到钱。以国产动画为例,扶持资金多属“事后奖励”,对于原创动画最需要钱的创意、制作阶段却帮不上忙。其二,补贴多而不专影响做大做强。其三,企业钻政策漏洞的现象出现,在动漫业尤为突出。 其次,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而产业本身却缺乏制度保证。多位业内人士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表达了担忧。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说:“目前中国票房突破百亿,占电影业总收入的70%到80%,但在国际上,音像版权收入才是电影产业收入的大头。如果撇开经济损失不谈,很难想象在一个盗版猖獗、恶意模仿肆虐的国度,还会有大批人坚持独立思考和原创。”融资体系尚有节点未打通,缺乏配套的单个制度无法解决融资难题。江苏久通动漫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瞻说:“各类融资的方式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成功的不多,很难谈得下来。” 第三,网游动漫企业普遍缺乏赢利模式。江苏环球数字文化体验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英杰认为,我国网游产业大多数都集中在游戏开发和运营领域,也就是产业链的前40%,但后面的60%,也是赢利的关键却极少有企业涉及。
政策投放精准度和科学性亟待提升
专家认为,由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引导较多,政策制定上出现偏差如不及时纠正,会对既定的政策目标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此,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顾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李向民等提出建议: 首先,合理设计财政资金的投向,提高使用效率。建议专项资金应着重投向三个方向: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形成和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以及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领军和先导作用的企业。建议与国际接轨,尽快制定我国的技术等级分类标准,对网游、动漫产品进行分级补贴。 其次,重视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数字化进程和内容产业。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的速度和质量也将建立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平台之上,与之相关的技术、鼓励和扶持细则应尽快出台。这一虚拟平台的搭建,将使得好的创意被更便捷、广泛地应用,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第三,集聚区层面的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技术和平台资源,加快建设开放、快捷、专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企业信用平台、品牌和市场推广平台、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版权评估中心、人才培训和辅导中心等等,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与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建立外部联系,可尝试吸引跨国文化企业进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文化产业想后来居上,还应考虑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盯住一个或几个关键产业和项目,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形成新品种,打开新市场。也有专家表示,决定产业未来的关键不是龙头企业,而是底层创意的活跃。李俊凌认为,创新来自底层,只有关注底部才能把经济做活。创意产业是底层的东西,真正需要的是巨大的市场,是培育适合创意生长的土壤。
创意人才结构失衡 呼唤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务院近期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有三大亮点:重视动漫产业、发展广电网络和降低准入门槛。要保障规划有力实施,人才要素不可或缺。记者近日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专家呼吁,国家应重视文化创意复合经营性人才培养,以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创意经济时代核心是人才
据统计,2004年-2008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速均约为20%,远大于当地GDP增速。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有专家称中国已经进入创意经济时代。 目前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我国创意人才严重不足。 据2008年杭州市对创意人才的调查,杭州创意人才呈现年轻化和流动性强的特征,66%的创意人才在20-30岁之间,研究生占1.6%,85.5%为本科毕业。这些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两年以上的占32.3%,有20.9%不到半年。在工作岗位方面,从事管理工作的占43.5%,从事专业设计开发的占25.8%,从事销售的占14.5%,另有16%从事其他种类。在人员分布方面,91.9%在私营企业工作,公司规模超百人的占21%,其余均为百人规模以下,10人规模以下的占14.5%,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很大。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整体现状。分析显示,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缺乏,高科技企业的高学历人才偏少,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导致技术尖端人才和电子商务多面手式复合型人才缺乏,存在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
文化创意产业复合经营型人才紧缺
杭州创意人才调查还显示,54.8%的人认为高端创意人才非常缺乏,33.9%的人认为人才整体素质不高,29%的人认为人才规模有限,25.8%的人认为人才结构不均衡,另外4.8%的人认为待遇问题也是当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在问到什么人才最为紧缺时,38.7%的调查者认为是复合经营型人才。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认为,创意人才包括本身做创意的有天赋的人才以及为创意服务的人才。为创意提供传播工具与平台,才能使有创意的人才提高效率,让创意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李向民认为,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缺少带领创意人才走向市场的人,即复合经营型人才。 李向民认为,复合经营型人才首先要对文化艺术本身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其次,对经营要了解;最后,要了解技术,否则不仅看不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也难以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达成目的。文化产业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对这个产业不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判断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最好能从文化创意人才当中产生,以领军文化产业发展。 专家认为,创意才能是一种特殊才能,既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培养,不是经过简单训练就能得到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尚未设置专门培养创意人才的专业,而且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这种教育方式需要适当加以改变。 目前,各地已经开始探索突破传统高校学历教育模式,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李向民介绍,今年学院面向本科招收了40名文化创意专业学生,开设培养画廊经理、体育俱乐部经理、拍卖行拍卖师等专业。打算从大二开始运用游戏软件教学方式教学,模拟市场化运作,不再以理论考试作为单一标准,能否通过操作软件、虚拟市场化运作并盈利将作为学生考核重要标准。 2009年6月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立国家唯一的游戏人才培训基地,“中韩游戏产业人才培训合作基地”依托韩国在网游人才培训方面的优势资源,在园区办学,利用市场化导向培养专业化、实用型游戏研发人才。 在昆山文化创意园区,依托周庄的旅游名片建立了画家村。在政府支持下面向零基础农民开设免费培训,不仅解决了就业,还为当地画廊输送了画工,在熟练工中选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作为储备人才,为民间创意人才培养开启了一条新道路。
多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人员都需要“走出去”,但是走出去的方向却是截然相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内驱力发掘自身资源然后走向国际市场,而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却需要先走出去和国际合作,了解国际规则后回来发展自己的人才队伍再“走出去”。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人才和营销网络,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了解国际“游戏规则”的本国人才,加快我国人才培养进程。 此外,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专家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建议国家将文化创意设置为一级学科,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把长期学历教育和短期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培养体系,更好地与市场对接。以实训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积极推出技能培训、管理培训、订单培训、建立适合国情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测评体系。 其次,重视文化复合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广开途径,打破学历和身份限制,通过举办专业竞赛、专业评比、资格认证、公开招聘等方式发现人才。 第三,实施增设国家级和各政府级的论坛和项目。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尽可能公平和公开的舞台,动员更广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参与。对通过创意大赛等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和项目立项,将资金和政策更准确定位到个人和项目。 第四,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动漫节、西博会等平台作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展文化创意比赛活动,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创作成果与市场有更多的结合机会和渠道,让创意人才之间有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