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电(屈凌燕 商意盈)浙江省境内河流的95%分布于浙江农村,环绕着该省农田和近62%的人口,而农村水域治理又是浙江水利建设中相对薄弱的一块。为此,浙江先后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小河流堤防建设950公里,清水河道整治2万5千公里。
当下时值水利建设的“冬春修”黄金季,记者在浙江各地农村调研发现,水域治理工作在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生态方面取得成效,保民生、保生态双管齐下,有着借鉴意义。
强塘固堤筑起生命防线
在综合整治之前,浙江大量农村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都不高,存在老化严重、结构松散、强度较低、抗冲防渗能力低等问题,很多堤防虽然堤顶高度满足要求,但堤身多未护砌,堤身、堤基无防渗防冲处理,每遭洪水常出现管涌、堤脚淘空等险情。
老太吴阿珍在浙江兰溪市钱塘江汇潭片边上生活了70年,洪水灾害让她常常心有余悸。“年年都要被水淹,水一来,我就背着家里的猪、赶着牛上二楼躲起来。地里也不敢多种庄稼,否则被水一冲一年就白干了。”
据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主任陈永明介绍,以往的水利基础建设投入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村水域治理问题突出,成了水利建设中的“短板”。自2008年起,浙江省加大了农村水域治理力度,先后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
据了解,到2009年9月,浙江省累计加固小流域堤防950公里,涉及全省250多个村镇,共投入资金13亿元。保护周边居民近百万人,保护土地近百万亩。
看到自己家门前的堤坝加高加宽,水泥铺上去,石块砌起来,绿化搞起来,吴阿珍说不出的高兴。“这样的大坝看着就放心,再也不怕半夜水来淹啦。” 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水利员方茂仁望着旧县溪旁3米多高的坚固堤坝,无比欣慰。“如果没有这堤坝,‘莫拉克’台风来了估计要淹一千多亩农田呢,今年洪水都没有漫过堤坝,基本上是‘零损失’。”
发展农村经济,给农民最切身的实惠
走进浙江省湖州市赵湾村,村里的河道清澈整洁,有的还被规划成了荷塘、鱼塘,围绕河道的是公园式绿化,绿色掩映中,是一户户农家的房子。依托如画的农家美景,赵湾村自几年前就搞起了农家乐。“城里人周末经常带着孩子来村里玩的,农家乐生意非常好。”村支部委员俞善江说。
除了发展农家乐等三产,河道整治带来的农林经济也非常可观。记者在兰溪县看到,汇潭片沿岸有7千多亩甘蔗地,每亩产值可达到7千多元,每户人家每年光甘蔗收益就有4到5万元。
“以前还嚷嚷着要搬走的企业,现在看到堤坝修好了,也就都安心了。”该街道副主任李卫星说,沿岸60多家企业也安定了。
村民吴永喜自90年代起经营竹编厂,目前年收益达300多万元,因为年年被水冲,就把厂址搬了出去。现在正打量着明年搬回来。“以前洪水来,东西抢都来不及,现在大坝建好了,我要把厂搬回来。”
而在浙江省长兴县,为了有效进行河道保洁,推出了河道保洁承包制,由村民成立保洁队伍进行河道保洁的招投标。光长兴县水口乡就有18支保洁队伍,127名全职保洁员。
村民唐虎根承包了水口乡3公里的河段,招聘了7个员工。“政府每年拨给我们3万块,还会根据保洁情况进行奖励,这样我们8个人基本的生活来源就有了保障。”
保护生态,还老乡一汪清泉
轻舟荡漾在长兴县甘家港,看着河边一衣带水的公园和钓鱼的市民,浅浅的芦苇荡中还有嬉戏的水鸟。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在几年前还是一条大家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船夫说:“甘家港在整治之前,河上漂浮的、岸边堆放的都是垃圾,到处是苍蝇和蚊子,臭气熏天。整治后,河道宽了,河水清了,旁边建造了公园,周围环境好了很多,河里的鱼可鲜着呢。”
甘家港的大变样得归功于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工程。自2003年起,浙江省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清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治河道2万5千公里。并对河道开展了长效保洁,在各地设立保洁队,保持河道和周边的清洁环境。
杭州市余杭区水利局副局长张红江介绍说,农村水域管理靠执法人员的下乡突击巡查次数有限、收效不大,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各地设立保洁队的做法很好的解决了长效管理的问题。
浙江省临安市移沿山村老党员徐阿春告诉记者,河道被整治了,不但环境上去了,人们也改变了一些往河里倒垃圾的坏习惯。“现在的河这么干净,绿化那么好,我们真是享受得不得了。谁还会忍心把垃圾倒河里呀。不但这样,人们还会主动监督保洁队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