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气候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发布
    2009-11-16    记者:李佳鹏 实习生:吴黎华    来源:经济参考网
    本报讯 11月10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发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报告指出,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 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报告指出,2030 年,如果全球CO2浓度倍增,平均气温上升1℃,预计中国三熟制的北界将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二熟制北界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南部,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仅考虑热量条件,气候变化后我国一熟制面积将由当前的63%下降为34%,两熟制面积由24.2%变为24.9%,三熟制面积由13.5%提高到35 %。
    该报告的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熟制格局的改变,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他表示,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和相应的气候变暖会显著降低玉米和部分地区小麦的产量,但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小。因此,从宏观上来讲,应该压缩长江流域玉米的面积、适当保留小麦的面积、逐步扩大水稻的面积;随着气候变暖,流域内的热量资源逐步增加,故应尽量改一熟制为两熟制或两熟制为三熟制,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徐明表示, 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这就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他表示,在现有生产管理水平和播种期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农作物的熟作制度,充分利用气温升高后的热量资源, 适度地提高复种指数和改革熟作制度, 使种植结构多样化,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的农业生产对策之一。
  相关稿件
· “千钟齐鸣”警示气候变化 2009-11-03
· 中印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协定 2009-10-22
· 欧盟财长尚未谈妥气候变化资金援助方案 2009-10-22
· 联合国高官:气候大会恐难达成减排协议 2009-10-21
· “主要经济体论坛”为气候变化大会预热 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