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包括东盟10国和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日渐引人注目。
这一区域在尚未完全平息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状况如何?目前的区域内金融合作进展程度怎样?今后区域间的金融协作应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推进?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就这些热点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金融危机下“亚洲速度”令人瞩目
参加此次论坛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副秘书长佩内特·德拉加诺夫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GDP平均增速可能会降至1.1%,但由于亚洲很多国家都积极采取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政策,并增加了用于基础建设的公共开支,这一地区的增长率仍可能保持6.2%左右的增长。统计分析中特别提到了中国,认为由于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的实际增长率预计超过预期。
汉普顿投资银行的总经理李统毅博士认为,与遭受重创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亚洲地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而不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因而,金融政策的实施能够在实体经济中显效。
当前金融合作的主题应围绕更为广泛的货币互换
“清迈协议”是出现在此次金融论坛中的高频词。这项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10+3国家财长签署的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协议,旨在通过货币金融合作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
佩内特·德拉加诺夫认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在“清迈协议”指引下的货币互换,特别是2009年以来这种互换从“双边”推广到了“多边”,很好地补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足,使10+3各国能够超越由IMF份额所限定的借款的额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介绍说,我国已先后与6个经济体签署了高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我国今年7月开始实施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目前中国分别与越南、老挝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结算合作协议。今后还将继续完善和深化“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合作。
区域内金融合作还需向纵深发展
加深多边合作,是与会各方达成的共识。佩内特·德拉加诺夫认为,即使IMF可以使新兴经济体占有50%的份额,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能发挥的应有作用依然将受到限制,如果10+3国家能够推动体系内国家继续深化多边合作,那么这一地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我国和东盟各国正在进行大的增长结构的改变,以往倚重欧美市场的状态将被取代,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国内市场和区域内的市场,由此产生的区域间资金的流动量将大大增加。汤敏建议可以建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基金、区域内融资的投资担保公司,以及面向东南亚的投资银行。
苏宁认为,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目前仍属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创新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在增加货币互换的基础上推动货币互换机制的多元化,促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动各国央行间对话和协调,共同研究区域金融合作的长远规划,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