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蒙古王:全身心打造沙产业硅谷
    2009-10-12    作者:本报记者 李仁虎 王欲鸣 陈圣莉 尹乃潇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防风固沙的灌木——沙柳。

    “这个区别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移民村,承载了我及公司的最高理想。”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见到一直身体力行西部生态建设的固沙卫士———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时,他一再重复这句话。
    这位开发多年羊绒的民营企业家所言的“最高理想”,就是要把一个企业自掏腰包建造在荒原上的“农民城”,规划建设成具有科学化、商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集镇,突破传统农业只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打造沙产业的硅谷。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其实,凭借东达蒙古王的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的东达蒙古王集团,是以羊绒服饰迅速蹿红,并紧跟鄂尔多斯、鹿王之后跻身于北派羊绒加工代表企业之列,然而,让东达蒙古王集团真正享誉全国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却是企业的一次成功转型———进军沙产业。
    东达蒙古王集团选择产业转型既属偶然又是必然。
    1997年,全国第三次羊绒大战硝烟又起,东达蒙古王也遭遇了“滑铁卢”,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为了分散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东达蒙古王集团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之路。1998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造纸厂因亏损倒闭,东达蒙古王集团当即拍板进行收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收购对于东达蒙古王而言是有“预谋”的。从小生长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赵永亮早就盯上了那里沙区特有的一种防风固沙的灌木———沙柳。沙柳是一种每三年必须平茬一次的灌木,但由于无人进行开发利用,农牧民虽进行了大面积种植,却因无人平茬管理而成片枯死。
    难道沙柳就不能变废为宝,进行深加工吗?带着疑问,赵永亮从中国制浆研究所的专家那里找到了答案:沙柳可作为造纸原料,生产出高档包装纸。而我国的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
    “商机来了!”直觉告诉赵永亮。
    2001年,东达蒙古王集团收购的这家造纸厂年产50万吨的沙柳制浆箱板纸项目正式立项。2005年4月投产后,一个新的“神话”诞生了。首期10万吨的沙柳造纸项目,使这个厂当年产值就达到3.2亿元。而农牧民通过订单种植沙柳,当年增收600多万元。照此计算,50万吨全部投产后,可消化100万吨沙柳,农牧民从中收益三亿元,企业产值达到18亿元,利税近三亿元。
    让农牧民没想到的是,原为保护生存环境的小小沙柳也能变成钱。于是,农民种植热情高涨,生态恢复速度惊人。
    让东达蒙古王没想到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新选择会如此成功,由此引发了这个羊绒加工企业致力于生态产业的决心。
    不久,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一亿元,贷款近两亿元,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开发建设了300万亩的沙柳基地,并在杭锦旗、乌审旗又建了两个造纸厂,开始规模经营。
    在这个被赵永亮称作“东达蒙古王二次创业”的产业转型中,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羊绒加工,并在多元化经营中找到了两个产业之间的深层关联。
    灵感来自于生态项目区的沙柳林。利用沙柳种植的行间套种了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解决了绒山羊舍饲圈养的饲料问题,由此发展了70个奶牛养殖区,建起了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羊绒加工原料得到了保障,绒纺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绒产品的出口量每年以100%的速度递增,纺纱规模名列国内前二位。
    种养业的联动发展,还使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这一沙产业环保扶贫项目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定为“双高一优”技改重点项目和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东达集团也成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念的真正实践者和先行者,钱学森听说后,给东达蒙古王集团写了一封信,把这项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的产业化工程,称之为“开创了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打造荒原上的“中国西部第一村”

    沙柳产业的成功运作,令东达蒙古王集团萌生出一个更大的生态产业计划:以生态产业为龙头,通过“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建一个生态移民扶贫新村。
    在距达拉特旗政府所在地40公里的荒原上,记者见到了这个蔚为壮观的现代化农村集镇。
    2005年,东达集团出资6000万元在风干圪梁实施生态移民村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即建成28户高标准养殖示范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东达集团会同专家按照要求进行了新的规划,计划投资10亿元,用九年时间分三期进行,将风干圪梁建成一个占地18平方公里、可容纳6万至8万人生存发展的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节约型的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集镇,以综合服务园区、特色养殖园区、工业产业园区、公共设施园区和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园区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
    目前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投入三亿多元,有800多户农牧民搬迁入住,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仍在建设和完善中。移民新村建设开展以来,已引进企业十几家,引进资金近30亿元,正在形成支撑新村的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等五大园区。等到新村全部完工后,可以把散居在600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全部转移到这里,既实现百姓富裕,又能使生态遭到破坏的地方成为“无人区”,生态得以自然恢复。
    东达蒙古王集团为新村注入了主导产业———獭兔养殖,目标是发展2500户专业养殖户,每户年产2000只商品兔,获利5万到7万元。赵永亮的想法是:实现小兔子、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打造中国獭兔养殖的“航空母舰”。
    与其他生态移民不同,东达集团采取的是“企业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产业拉动,服务保障”的措施,即企业三年内无偿为申请入住农牧民每户提供价值16万元的住房、獭兔养殖设施和种植大棚、沼气池等,农牧民每户只要拿出1.5万至3万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公司为獭兔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为了让新村农牧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东达蒙古王集团已开始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园等公共设施园区,并计划建一个中国西部沙区生态影视城,开辟一条90公里的鄂尔多斯风景旅游线。
    东达蒙古王集团对于这个承载了企业产业发展最高理想新村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赵永亮更愿意把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第一村”称作“沙漠中的节能新村”。因为,这里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以循环链接每一个产业的理论。
    渡过羊绒大战的低谷期,东达蒙古王集团已发展成为羊绒加工、治沙产业、房地产、路桥建设、新型农牧业等多业并举的一个大型民营企业。但对于赵永亮来说,治沙产业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他的构想也极为高远:随着达拉特旗及周边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还有6000平方公里的生态恶化区可用于种植沙柳。再加上新村的扩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沙产业硅谷,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民营企业家带动一方百姓富裕的社会责任感。

    志在追求财富和公益的平衡

    熟悉赵永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妙语连珠的人。在他的事业发展历程中,无处不闪现他思想的火花,无处不闪现他哲学理念的烙印。为何要致力打造一个绿富同兴的沙产业硅谷,一句话,他心里装着家乡贫困的父老乡亲。
    “伦理道德创造大财富”是赵永亮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开启了赵永亮下海创业的航帆,也成为东达蒙古王持之以恒的企训。
    1988年,赵永亮的奶奶去世,当时正赶上过春节找不到鼓乐班子搞丧葬仪式,赵永亮就搞了一套音响,想给奶奶放哀乐送行,可是村里没有电,赵永亮只好用汽车蓄电池带动音响给奶奶放了一夜哀乐。当晚他就跪在奶奶的灵堂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赵永亮你如果能给村里通上电,你就是英雄,如果通不上,你就是狗熊!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他毅然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的位置上辞官下海,开始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生涯。
    孝悌伦理激发了赵永亮淘第一桶金的动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反哺之德让赵永亮在百倍于常人的辛苦之后,用经商挣到的第一笔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但给村里户户通上了电,还帮助很多困难家庭的子女解决了读书难、看病难的问题。
    “财富和公益的平衡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关键”,这句话是赵永亮经常提及的又一社会哲学理念。正是怀着这样的一种公益与利益独特关联哲理,赵永亮在企业发展的每个脚印中,都深深嵌入关爱民生、仁德社会的精髓。
    企业由最初的几千元起步演变成辖管42个企业60多亿元资产的全国500强企业,与之齐头并进的是,向国家和地方纳税已达八亿多元,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2.3亿元。企业也从单纯的赢利性项目为主要拓展特征的初始阶段,向人文与自然共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并蒂的路桥产业、沙产业、草产业、高效畜产业等范畴扩展。与此同时,他也在不停地进行慈善事业,在贫困农村建立希望小学,为特困户、特困村“输血造血”,实施开发式扶贫,发起成立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会,启动安置400户四川震区灾民创业发展工程……

  相关稿件
· 沙产业:荒漠化防治道路中的新商机 2009-09-01
· 沙产业引领沙漠新商机 2009-09-01
· 我国研讨发展沙产业 2009-08-21
· “人进沙退”新疆策勒县生态治沙成就沙产业 2008-12-26
· 河西走廊崛起“沙产业”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