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化逐步接轨国际
    2009-09-15    本报记者:周玉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建国6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正日益强大。这期间经济结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很大程度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上。由第一产业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第三产业的崛起,中国已经把更多的精力从“制造”转移到“创新”上来。回顾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不难看出,工业管理方式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轻重工业比例日益趋于合理,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同时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
    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也同时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工业生产能力很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大跃进”时期,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由1957年的43.3∶31.2∶25.5变为1960年的21.8∶26.1∶52.1。此后,十年文革片面地强调为备战服务,又使产业结构在“重型化”的轨道走得更远。
    1978年以后,产业结构演变趋向良性循环。钢铁、汽车制造、机械等加工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电子、光纤、通信等新兴产业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机电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48.6%和23.0%,到1990年变化为28.4%、43.6%和28.0%。而三大产业中,从1979到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已接近于现在国际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
    此外,服务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198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78.8亿元,占GDP比重为22.1%,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为198.6亿元,占GDP比重为3.7%。而到2007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国际旅游收入更是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截至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我国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在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517家,增加值1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正在一步步接轨以创新为本的国际化模式。

  相关稿件
· 高、轻、新: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新向度” 2009-07-15
· 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2009-06-17
· 统计显示:我国软件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2009-04-08
· 催生救楼市的是畸形产业结构 2009-02-13
· 万季飞:消费拉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成当前重点 2008-10-23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