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船只停靠在长江三峡小平善坝临时待闸锚地。新华社发(黄翔
摄) |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近17年的建设,目前已处于工程扫尾阶段。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包括百万移民的安居乐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等等一系列工作。”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说,后续工作规划编制已启动,任务仍相当艰巨。
百万大移民任务艰巨
“三峡移民工程已累计完成125.5万人的搬迁和安置,移民‘搬得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库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总体稳定。”汪啸风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但是,要实现三峡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了解,当前三峡移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三峡地区属国家贫困县的连片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偏低。特别是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多地少的基础矛盾突出,劳动就业很不充分,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三峡移民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稳定工作十分繁重。 汪啸风说,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必须科学规划,一要落实好移民主要安置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加快发展集约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二要继续加强库周交通、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三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程,加大移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移民转移就业;四要优化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努力提高移民生活质量;五要进一步完善移民扶持政策,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移民安稳致富的长效机制;六是可以继续加强以“双赢”为目标的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优势条件帮助三峡库区发展。
探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卢纯介绍,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研究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安排了专项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一,三峡水库上游及库区经济发展对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三峡水库上游分布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渝经济大都市圈,而三峡库区本身又有1500多万常住人口,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处在加速发展期,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长期而严峻的考验。 其二,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由河流变成了河道型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淹没的部分陆地转化为季节性的消落区,水库水位涨落逆季节变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产的能力,水库生态系统功能在水库淹没影响下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支流水华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土流失重点区、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同时,国家已将三峡库区列入限制发展区,对这个特殊区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后续工作规划和有效治理措施,逐步恢复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卢纯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展包括水域生态保护、消落区整治与保护、生态屏障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修复和提高库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同时,要研究实施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库区永远山青水绿,使三峡工程真正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为民造福工程。”
科学规划拓展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和效益,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定位于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汪啸风说,“随着三峡工程的初期运行,人们对其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认识日趋深化。只要我们着力抓好后续工作规划的研制和实施,三峡工程效益将会大大超出工程建设初期的设想。” 汪啸风强调,要在进一步扩大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效益空间的同时,重视提高生态效益,特别要挖掘和拓展三峡工程系统管理效益的潜力。科学规划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项目,科学规划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城乡发展,优化全流域梯级调度,合理协调处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及地方各方利益关系等系统管理措施,都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卢纯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管理,具有与建设期不同的特点:一是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改变,由保障三峡工程建设安全转向保障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三峡工程即将由建设期转入全面运行管理期,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目前尚未建立,急需构建和创新;二是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功能,均直接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急需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三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体制机制涉及范围广,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库综合调度与管理、移民稳定与发展、水环境质量与安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水库应急系统建设与处理等,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统筹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