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信心中国]
|
2008年12月27日,九江港城西港区集装箱码头暨物流园正式开港运行。图为九江港城西港区集装箱码头的一角。新华社资料照片 | 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一出,其去向和作用立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对此,专家提醒,要谨防投资中的三类现象。
现象一:权钱交易
有一个例子引人深思。 为了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一政策推动下,我国改变了高速公路严重匮乏的状况。但工程完工后,却先后有多个省市交通厅的相关负责人落马,同时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和挪用项目资金的政绩工程。 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而掌握项目批复权的有关部委也就此成了热门。地方政府“跑部”进京,地方发改委成为下级政府公关的重点对象。 据媒体披露,某县领导早前就设立了一项面向乡镇的“争取上级资金奖”,这就可能导致一些部门或个人不惜采用“权钱交易”的方式运作项目。 解决方案:政府主导投资的内在缺陷由制度设计弥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只要国家投资被有关部门控制,受有关官员审批,大家“跑部”前进争项目的现象就很难完全避免,但杜绝腐败还是有办法的。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和相关措施,如加强审计、强调公开透明、确定责任跟踪等。他表示,投资中能否杜绝腐败取决于监督管理的完善度和落实情况。 “目前我国对于财政性投资项目防治腐败的监督管理制度越发完善。”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的一位官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当地的廉租房项目,发改委系统和纪委检查系统要求每15天报一次进度表,春节前国家发改委还前来抽查过项目进度,抽查内容包括开工和公示情况,面积和设计是否符合标准等。”
现象二:新政绩工程抬头
如何防止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借救经济之名,快速上马此前被否决的大型建设项目及形象工程,也成为又一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中,媒体披露的“政绩工程”屡见不鲜:耗时3年建成,至今基本空置的阜阳机场;一年办不了几场比赛的沈阳国际棋牌竞技中心(简称棋城);石嘴山市的人力造湖工程……这些项目耗资动辄上亿元,却无法带来与投资相匹配的经济效益或是民生回报。 如何使得巨额投资不成为摆设呢? 解决方案:避免项目“空”,让“中央的钱想挪用都难”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的西坝镇就像一个偌大的工地,乐宜高速公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工厂……由政府、民间投资主导的各种项目充斥着这个小镇。“今年是乐山市的‘投资促进年’,五通桥区预计投资45亿元,比去年增长40.5%。”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区委书记梁杰鸿说。 “如何避免项目空?首先就是要切实执行项目申报程序,项目一定要有深度,避免盲目投资造成国家和社会资金的浪费。”他表示,“其次就是要确保专款专用,在程序上进行规范。” “地方政府想挪用挤占资金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现在钱都从财政专户过来,上面有督察,地方有自律,要保证专款专用。”该区发改委主任王文波说。他向记者介绍了预防财政资金投向政绩工程的“绝招”:首先是把好立项关。现在该区凡是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实行公开招标;其次是严保质量关。项目开工建设以后,按照法定程序确立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再次是严把审计关。财政不按招投标价格对项目付款,而是将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对不适宜招投标的小项目,采取网上比选确定施工单位。对特小项目和应急工程(主要指20万元以下的),实行财政局、审计局和监察局局长“三长会审”。
现象三:新建大项目可能挤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
有专家指出,4万亿的投资可能会在资本和市场两方面对中小型企业产生影响,使得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更加困难。 解决方案:政府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民间投资 李佐军表示,政府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民间投资,这其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当“带动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时,就到了考验4万亿投资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了。“现在的问题是,民间投资是否能够紧随政府投资提供配套。”他说,“与政府投资不同,民间投资的发生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回报如何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本身有没有需求;另个方面是政府为民间投资创造的环境如何,能否把各种成本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