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月18日至21日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导致70人中毒,有关部门正派出调查组在广东、湖南等地追查“瘦肉精”猪肉来源。有毒食品的频繁出现,一方面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消费者“中看不中用”的错误消费习惯成了有毒食品的“帮凶”。 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何成为“瘦肉精”中毒多发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场需求是一重大原因。在生猪主产区之一的湖南,知情人士反映,收购生猪销往广东等地的猪贩子喜欢收购喂食过“瘦肉精”的猪,因为这种猪肉色好看、瘦肉也多,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欢迎。因此个别地方竟然出现了“瘦肉精”生猪收购价格高于正常猪,无毒猪销售难的怪现象。喂食“瘦肉精”,生猪生长期短,出栏快,销售也看好,导致一些养殖户受利益驱动购买、使用“瘦肉精”。 许多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检测水平,对表里不如一的食品难以辨别,于是出现了追求看相,忽视品质的消费行为。制造、贩卖有毒食品者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择手段对食品美化、包装。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使用漂白剂漂白的藕、掺苏丹红的辣椒、硫磺熏过的黄花菜、添加“吊白块”的豆皮、农药超标的蔬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在中国古时候就有明训。要想毒菜不入口,在依靠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下,消费者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有毒食品逐步无处落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