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02 本报记者:王春雨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回到老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望着小村里家家户户升起的袅袅炊烟,游子归乡的兴奋之余不免有些遗憾,这么多年来,老家的乡亲们仍然在用秸秆、薪柴取暖做饭,不知道沼气何时才能走进这里的农家。 我老家是辽宁西部的一个普通小村屯。在我的记忆中,农村的孩子小时候帮父母干的最多的活就是烧火。一口大锅烧水做饭,锅底下的灶膛里烧的可能是秋收后的秸秆,或是夏天从山上砍来的树枝,或是山洪水冲下来的干柴。由于需要不停地添柴才能保证灶膛里的火不熄灭,孩子烧火,家长炒菜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曾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往县城的砂石公路变成了柏油路,村里基本消灭了泥草房,一半以上的乡亲们家中也有了存款。但是乡亲们取暖做饭的燃料却几十年来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沿着村里的小巷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房后、场院空地上都堆着用作燃料的秸秆,玉米秸、向日葵秆、谷子秸,俨然一处处农作物秸秆展览会。 家乡人常说:“多好的衣服,做饭的人也穿不出来。”意思是说无论多好的衣服,只要一次抱柴烧火做饭,就会弄得很脏,虽然嫌烧秸秆脏,但由于烧煤太贵,乡亲们也无可奈何。由于家家户户的秸秆都堆在村子里,火灾隐患很大,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时常会出现燃放烟花爆竹不慎引燃柴草堆的现象。由于秸秆大多被当成燃料,家乡多年来几乎没有秸秆还田,影响了土壤肥力。此外,遇到大雪天或是夏天阴雨连绵的季节,放在室外的柴草被雨雪淋湿后很难引燃,有时甚至“巧妇难为无火之炊”。 乡亲们告诉我,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在用沼气,他们也盼望有朝一日能用上沼气。现在农村的禽畜粪便、柴草秸秆资源很多,这里冬季的气温也不是太低,应该具备建造沼气池的条件。但是只靠农民自己,首先没有建造沼气池的技术,其次一些农户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还需要政府扶持。 一些村民还对农村沼气的功能提出建议,由于农村取暖主要靠烧火炕,但冬季里常常是火炕热得烫手,而室内的温度却很低,穿着棉袄还觉得冷。沼气最好不仅能用来烧水做饭,还能用于室内取暖,让农民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