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促进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国与俄罗斯自2003年起开展边贸本币结算业务。五年多以来,本币结算获得较大发展,结算量不断增加,为中俄边贸带来了活力。 然而,中俄边贸本币结算还处于探索阶段,本币结算比重较小、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不均衡、相关监管制度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专家指出,随着两国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与俄罗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将更加密切,有效推进本币结算业务发展至关重要。
本币结算助推中俄边贸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罗春海介绍,目前,黑龙江省已有10家商业银行与俄罗斯19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双方互设代理行账户56个。从2003年3月到2008年8月,中俄边贸本币结算总量已达16.0236亿美元,每年保持较高增速。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杨红光表示,五年来,本币结算业务对中俄边贸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体现在四个方面: 解决了中俄边贸金融结算难的问题。 提高了资金结算速度,降低了企业结算成本。 为边贸企业提供了资金安全保障。中俄两国企业在贸易结算中采取本币计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而且当日清算可以使企业避免因汇率波动造成损失。 中俄毗邻国家货币成为结算币种,并纳入国际收支及贸易核销范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边贸业务奠定了政策基础。
本币结算潜力尚待挖掘
罗春海认为,目前中俄本币结算在边境贸易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最大发挥。在黑龙江省边贸银行结算中,本币结算仅占3%。由于中俄双方商业银行在对方仅开立单一币种(卢布或人民币)结算账户,结算效率受到影响。此外,贸易从属费用、边境旅游团费等非贸易的结算无法通过两国本币进行,限制了银行本币结算功能的发挥。 专家表示,银行结算工具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和边贸人民币结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也是影响中俄边贸本币结算发展的因素。例如,在银行结算中,汇款方式仍然“一家独大”,信用证、托收、保函等业务较难开展;银行收兑卢布的汇率形成缺乏弹性等。
扩大业务领域 加强区域合作
金融界专家认为,未来第三国转汇结算量和现钞结算量仍有较大下降空间,直接通汇的结算方式潜力巨大,应该深入挖掘。 首先,应扩大银行本币结算试点范围,将银行本币结算业务在中俄两国全部边境地区推广。进一步放宽对人民币出入境数量的限制,分阶段实现本币计价结算,规范中俄边贸结算行为。 其次,中俄双方商业银行应同时开立卢布和人民币双币种结算账户,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本币结算。同时,将边境旅游团费、劳务费、贸易从属费用等非贸易结算纳入银行本币结算协定范畴,完善本币结算功能。 第三,鼓励两国商业银行增加结算工具种类,发挥信用证、保函、信用卡(国际卡)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可考虑先在中俄边境地区开办信用卡业务,保证持卡人既能支付结算,也可以在银行柜台或自动柜员机上提取本币现钞。 第四,制定人民币跨境投资管理办法。加强跨境流动的人民币国际收支申报管理;加强对地区经济运行中本外币关联指标的关注和分析,防止利用人民币跨境流通进行洗钱等违法交易活动。 第五,建立健全本外币协调监管机制,推动建设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中俄双方应在打击外汇黑市、反洗钱等方面加强合作,引导外币现钞纳入银行结算渠道,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