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集团经营之道:应对金融危机要有几张王牌
    2008-12-26    本报记者:王竹倩 卓之敏 孙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金融海啸来袭,不少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而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仍气定神闲,“不能说金融危机对我们企业没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今年前10个月,集团营业收入近18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200亿元,比去年增长20%以上。”
  这位在不久前举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乡镇企业高峰论坛”获得“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的企业家能这么有信心,因为他手里确实有几张王牌。

从针织内衣到西服

  红豆集团的前身是无锡一家濒临倒闭的针织厂。1983年周耀庭接手这家工厂,次年将其更名为“红豆集团”,做针织内衣。在服装行业里,针织内衣应该算是低档产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拥有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乡镇企业在生产这种低档产品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只要能在质量、营销等方面多下点功夫,就能很快发展壮大,脱颖而出。而如今的中国服装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劳动力等方面成本上升的大趋势下,如果继续与大量中小企业短兵相接拼价格,红豆已经很难保持自己的优势。只有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是继续发展壮大之路。
  就服装工业而言,做西服和做针织内衣所获得的附加值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红豆新落成的西服车间总面积四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服装生产车间,安装了来自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地的一流生产设备,可日生产西服4000套,衬衫两万件。
  让周耀庭信心十足的不仅是这些硬件设备,还有为提高产品附加值而储备的技术和管理软件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红豆就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薪的代价从海外聘请了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并与法国巴黎最负盛名的服装设计学院--ESMOD高级时装设计学院联合创办了国际培训中心,为集团培养了一大批设计师。红豆还不惜重金激励集团内部创新。现在,红豆已成为国家专利试点企业,集团自己申请的专利转化到工业性生产后,产品销售额已达到20多亿元。

红豆有衫,还有杉

  红豆集团是做服装起家的,到现在,生产红豆牌衣衫仍是红豆集团的主业。周耀庭相信,不管经济危机也好,繁荣也好,人们总要穿衣服,所以做好自己的主业,集团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毕竟服装工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日益激烈,难获厚利。集团要发展、壮大,还要开辟新的增长点,走多元化道路。早些年,红豆集团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现在颇有成果。例如,集团生产的摩托车用轮胎产量已经占据国内市场首位。可是让周耀庭更兴奋,对未来更有信心的是集团成功掌握了红豆杉的人工繁殖栽培技术。
  自然条件下的红豆杉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的自然红豆杉林。红豆集团请来能人,经过潜心研究,耐心培育,终于掌握了让极难发芽的红豆杉果实生根发芽,从盆栽再到大田种植的技术。如今集团种植的上千万株红豆杉已经长到一人多高,蔚然成林。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的紫杉醇提炼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00公斤。今年内,集团已经向德国出口了20公斤紫杉醇原料,最近又接到南美某国30公斤紫杉醇原料的订单。此外,集团正加紧建设针剂厂,自己直接生产紫杉醇针剂,争取明年投放市场。一棵棵红豆杉有望成为红豆集团的“摇钱树”。

红豆出南国

  “红豆生南国”,王维诗里的“南国”是指中国的南部地区。而红豆集团却把自己的“红豆”种到了国门以南的国度,可谓是“红豆出南国”。
  人们都说,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既有“危”又有“机”。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当前可以捕捉的机会,或者说机遇之一就是“走出去”,加快扩展海外业务的步伐。看来,红豆集团抓住了这种机会。不久前,红豆集团联合其他中国企业在柬埔寨设立占地11.08平方公里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这是国家商务部首批批准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合作区之一。预计八年内投资30亿美元,建成一个可以容纳300家企业,提供八万个就业机会的经济特区。建成这样的特区能给红豆集团带来怎样的经济收益,现在还难下断语。但不少跨国集团都看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柬埔寨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人所共知的。

  相关稿件
·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用心塑造“绿色品格” 200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