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样本”:“农村人”的城镇化生活[图]
    2008-12-26    作者:苏杰 吴金森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石狮市城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 摄
石狮“农村人”的城镇化生活

  冒着淅淅沥沥的冬雨,记者近日踏访了石狮市永宁镇前埔村。从石狮市区到前埔村就十分钟车程,全是宽阔笔直的水泥公路。入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大街,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厂房,一幢幢绿树掩映、错落有致的别墅式村民小楼,村里还有公园,人行道铺着彩色地砖。
  67岁的村民施能强家有9口人,原来住旧房,2006年花70多万元建了新房,是两层半的小楼,一层120平方米,小楼前面铺着地砖,植有草坪。记者入内一看,客厅里摆放着超大超薄的TCL高清彩电,厨房用的是整体橱柜、欧式抽油烟机。坐在考究的餐桌旁,老施说,他两个儿子主要做钮扣加工,都有小车,一个孙女在永宁小学上一年级。家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用自来水烧水做饭,用井水洗澡洗衣,去市区坐5路公交车,村口就有车站,家里柴米油盐、蔬菜水果等各种日用消费品都从市场上买。
  施能强说:“在村中,我家的经济算一般。”
  据前埔村委会介绍,几年来,全村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改旧建新和新村建设,拆除破旧古厝、猪舍牛厩、碉堡厕100多处,新铺设水泥路面3.2万平方米,完成了“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建旧房”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五改五通”,全村绿化率近30%,村间道路硬化率达100%,以前脏乱差的小山村如今变成道路四通八达、环境优美整洁的园林式农村社区。
  前埔村党支部副书记施养竹说:“村里的卫生保洁实行门前三包、垃圾袋装、集中转运。村里专门雇了4个剪草工负责棕闾树、草坪的修剪维护。”
  前埔村的公益事业、公用设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几年,村里投入100多万元,开办了一个150平方米、拥有1万多册图书的农村阅览室;兴建了一个灯光球场和一个乒乓球活动室;建设了一个“职工活动中心”,内设电脑技能培训室、台球馆、健身厅等;建造了一座老人文体活动中心;集资25万元建设了社区文化休闲公园;集资20万元为小学购置了电脑设备。
  前埔村依托老人协会,成立了老人太极拳、扇子舞、南音等文艺表演队,经常吹拉弹唱,村里的老人其乐融融。
  前埔村农民的城镇化生活只是石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石狮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通公交车、有水泥篮球场、通数字电视、通宽带网。
  石狮市市长高云程说,石狮的农村现在比城市还漂亮。以前是乡下人羡慕城里的生活,现在变成了城里人羡慕乡村宽松、优美的生活环境。

解决25万外来人口的城市化

  今年24岁的姚顺一家来自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000年他和父亲姚启均一起来到石狮玉湖村市场卖菜,从农民手中批发蔬菜,再在市场零售。几年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去年他家花210万元在玉湖果蔬批发市场买了两个店面和楼上的五层半楼房,店面面积100多平方米,楼房面积600多平方米,开了一家“姚家干果店”,店面做批发生意,楼上安家住人,还买了两辆面包车送货,生意越做越大。
  记者在前埔村采访时遇到三峡移民张青青。今年22岁、面容清秀的她说,2004年乡亲们一共7户30人从万县农村移民到石狮前埔村。她家4口人,住80平方米的安置套房。目前她在村里担任流动人口协管员,月收入1500元左右,她妈妈在一家工厂上班,月入1000多元,爸爸回四川老家做工去了,姐姐在深圳,一家人春节才团圆。
  张青青说,家里有电视,用的是自来水、抽水马桶,出门乘公交车,这里的条件比老家好。
  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君良说,石狮本地人口30万,外来人口40万。石狮在实现本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换的同时,还解决了外来25万人口的城市化问题,为全省、全国的城市化做出了贡献。

步入城乡一体化阶段

  石狮市石湖村原来是一个偏僻小渔村,现在已变成泉州最大、福建第三的集装箱港口,去年吞吐量突破80万标箱。66岁的石湖村老人协会会长郭义禁说,过去村民主要靠近海捕捞和养殖为生,现在转为搞海运和港口服务,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搞海运。石湖村下辖石渔村和石农村两个建制村,石农村村委会副主任郭志聪、石渔村村支部副书记郭志猛均表示,以前主要养海蛏,现在都转为搞运输了。
  石狮蚶江边防派出所石湖警务室干警邹志标说,全村35岁以下的青年渔民基本上都转型就业了,目前有600人持证上船当船员,在读120多人。船上水手月工资四五千元,高级别管理人员月收入三万元以上。
  郭义禁说,全村年人均收入三万元,石狮最高。干警邹志标说,2000年11月他到石湖警务室上任时,石湖还是一个典型的渔村,全村只有一幢别墅,现在有上百幢,渔村变成了富裕社区,渔民变成了老板、股东、船员、码头作业和服务人员。
  前埔村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村民都变成了股东,每年都能分红。村里用集体安置地盖起了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每年都有租金收入。前年,每个村民从集体资产收益中分到1000元,去年增加到1500元。施能强一家去年就分到了13500元。
  张君良说,1988年石狮撤镇建市时,人口城镇化率约为35%,至今年6月,石狮城市化水平达74.35%,20年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两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完成的城市化进程,石狮市只用了20年。石狮目前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城乡人均收入最高的县域。
  张君良说,按照学界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超过70%就进入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城乡一体化阶段。所以,石狮市已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也是全省率先跨入此阶段的惟一县域。

制度创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张君良说,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城乡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形成和谐共生、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在这方面,石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城市化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而建市时国家只给了500万元开办经费,当时市财政收入只有1916万元。面对资金困境,石狮进行了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将传统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仅此一项,1988-1994年直接土地收益就达7亿元,解决了城市化面临的资金瓶颈。
  在镇村土地管理方面,本着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为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石狮在征用农民土地时实行土地回批补偿制度,回批的土地允许农民建设与工厂配套的宿舍出租给工人,此举使失地农民有了稳定收入,减少了征地阻力。
  善待外来务工人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石狮出台了《关于优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暂行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就近入学,享受本地生源同等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在石狮有居住条件、合法职业、经济来源,与企业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两年以上,经所在企业申报,可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这些规定基本消除了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使石狮常年吸纳的外来劳动者保持在30万人以上。
  建立城乡融和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石狮将社保“五险”(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非公有制单位。从2004年起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持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低保,且城乡同一标准。从今年起,该低保标准调高为每月300元,高于我国许多大中城市。

  相关稿件
· 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过亿 2008-12-23
· 中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过速隐患多 2008-12-23
· 中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现状 2008-12-23
· 中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过速隐患多 2008-12-23
·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回落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