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模式”:我国移民扶贫的成功尝试
    2008-12-19    本报记者:景如月 王欲鸣    来源:经济参考报

  獭兔养殖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生态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企业投资、生态扩镇、产业扶贫、无土移民。这一开始于2005年的新探索深受农牧民欢迎,也得到了专家学者肯定。

  荒原上崛起新型村镇

  近日记者在达拉特旗采访时,在距白泥镇盐店村北10多里的荒原上看到了一片整齐漂亮的建筑群:红顶蓝顶的平房成行成排,旁边的建筑工地上机声隆隆,供水站、宿舍楼、餐馆饭店、工业小区、医院大楼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已经铺就——一个新村镇雏形已经显现。
  当地人告诉记者,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有名的风干圪梁,因风多风大而荒无人烟。整个盐店村一带生态环境恶劣,人畜饮水困难,村民居住分散。这里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边缘,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8%为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48%为生态恶化干旱区。每年约1.6亿吨的风沙吹到黄河里,造成黄河断流、改道。
  达拉特旗副旗长白雪平告诉记者,沙区的特点是:农业靠天,广种薄收。农牧民居住分散,各自为政,主要靠充当“地下工作者”偷牧养畜和退耕还林的补贴生活,每户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2005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以下简称东达集团)出资6000万元在风干圪梁实施生态移民村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即建成28户高标准养殖示范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东达集团会同专家按照要求进行了新的规划,计划投资10亿元,用九年时间分三期进行,将风干圪梁建成一个总占地12平方公里、容纳4万至6万人,拥有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物流运输和服务四大产业的移民新村。
  据东达集团总裁助理贾成忠介绍,目前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投入3亿多元,有560多户农牧民搬迁入住,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仍在建设和完善中。移民新村建设开展以来,已引进企业十几家,引进资金近30亿元,正在形成支撑新村的五大园区。等到新村全部完工后,可以把散居在600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全部转移到这里,既实现百姓富裕,又能使生态遭到破坏的地方成为“无人区”,生态得以自然恢复。

    “无土移民”:农牧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

  与其他生态移民不同,东达集团采取的是“企业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产业拉动,服务保障”的措施,即企业无偿为申请入住农牧民每户提供价值16万元的住房、獭兔养殖设施和种植大棚、沼气池等,农牧民每户只要拿出3000至5000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
  新村管委会副主任李占华告诉记者,入住农牧民相当于免费租用集团提供的生产生活设施。公司为獭兔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综合服务。除设施统一建设、种兔统一提供外,饲料统一配制、疾病统一防治、出栏统一销售。入住户不用迁办户口,就像在新村打工的农业工人。不想搞养殖了可将房屋等设施退回。
  由于气候适宜、饲料充足,獭兔养殖被列为新村建设的重点工程、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柱产业。新村计划建设2500户獭兔养殖专业户,年出栏500万只商品兔。
  杨偏是白泥井镇盐店村有名的特困户,每年仅靠40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生活。2007年12月一家5口搬进新村,接了6只公兔和36只母兔,如今已出栏兔350只,获纯利8000元,还存栏500只。
  据杨偏等人介绍,公司按每只兔子70元的保护价回收,每只兔利润在35至40元。兔粪作为沼气原料,沼气用来取暖、照明,沼液浇地肥田,生产无公害蔬菜,沼渣一部分养蚯蚓,剩余部分与当地富含钾元素的黏土拌和,制成花卉有机肥料,形成了循环产业链。
  据了解,凡入住新村的移民,在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医保政策的基础上,东达集团再给每人增加20元,村民可实现“就业有岗位、养老有保障、看病有医保”。
  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说,农牧民迁至移民新村后,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不再愿意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去,收入增加后就会考虑在新村买房置业,我们已建起多栋移民住宅,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正在建设的獭兔肉联厂、羊绒制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皮毛加工厂、沙柳造纸厂、包装制品厂等建成后,更会吸引来大批农牧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土移民”。

  “东达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东达集团在达拉特旗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专家认为,东达集团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不仅为政府省下几十亿元的投资,探索了一种移民扶贫的新模式,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赵永亮说,以前也搞过一次移民村,投资不少,房子也建得不错,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群众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我们现在的新村建设,就是以物流运输、特色种养殖、加工、文卫教育、旅游等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首先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獭兔产业切入,同时利用邻近公路的便利积极开展物流运输和餐饮服务业,把农牧民变成产业工人,逐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认为,生态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建设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移民。他认为,东达集团“筑巢吸引、免费租住、政策吸引、逐步发展”的“无土移民”思路,为“退耕农民”找到了“退出机制”。
  企业参与生态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只有实现“三赢”才会具有生命力。赵永亮说,如果企业参与扶贫只是不断投入、没有回报,就会缺乏长远积极性。新村全部建成后,可置换出60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农牧民进“村”,在产业链条上通过劳动致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通过“无土移民”,可腾出150万亩沙地种植沙柳,成为企业的造纸原料基地,实现了沙区生态、农牧民生计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