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六千亿元温州民资何去何从[图]
    2008-12-15    本报记者:沈锡权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州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吸引了市民的关注。新华社发
  过去几年中,温州民间资本一直游走在全国地产、资源、股票甚至工矿企业等不同投资市场上,每到一地都会掀起一股投资旋风。自去年底以来,股市大幅调整、房地产市场面临持续向下压力,温州游资已陆续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撤退。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下,数额庞大、一向到处“煽风点火”的温州民间资本将何去何从?

“地下金融”活跃,呼唤政策规范

  据温州市政府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温州本地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外流到全国各地的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金。这笔总额高达6000亿元的庞大民间资本,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自从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对外出口减弱,不少企业资金链绷紧,但通过银行等传统正规渠道获得资金却远非易事,在迫切的需求之下,民间融资、地下金融更显火爆。温州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担保公司、地下钱庄融资早已成主流,有的民间借贷机构一天甚至可以接到几百个咨询电话。
  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温州“地下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带有传统“熟人圈经济”色彩的民间借贷和变相从事资金拆借的民间中介机构;没有建立很正规场所的地下钱庄;此外就是以标会、台会形式存在的地下非法金融组织。具体形式则包括私人、亲朋好友借贷;企业之间相互拆借;还有名目繁多的机构借贷,诸如投资银行、担保公司、台会或合会、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以及典当行等。
  “温州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银根缩紧、从银行主渠道很难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面临资金危机。”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州各地的地下金融成为很多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
  “去年我们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还只有500亿元,今年已经达到了600亿元。”周德文说,最近增速更快,估计现在实际规模已经大大超过600亿元。
  周德文推算,目前温州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估计通过民间借贷的比例已经高达30%至40%,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一份名为《温州金融业发展报告》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约占全社会金融市场份额的20%。
  不过,积极参与地下金融的温州人也一直存有忧虑,那就是没有合法身份,“地下钱庄”和“高利贷”的性质毕竟很危险。民间借贷、私人钱庄作为一种地下金融的方式出现,尽管操作灵活、利息高,但是获取贷款的门槛低,又缺乏信用体系管理、抵押担保等种种保险机制,一旦市场发生大幅波动,就有可能发生全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对银行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
  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间资金、防范地下金融的风险?“温州民间资金一直就有这样一种情结,那就是进入合法的金融体系。”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如果能够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使温州资金从地下状态转到“地上”,不但温州资金的生命力会得到激发,很多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中小企业也会重新焕发生命力。
  马津龙认为,既然民间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的作用就是加速让它们合法化。而国内除了村镇银行的开设、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逐步增多外,《放贷人管理条例》也应该尽快出台。

小额贷款公司,一个民间资本“阳光运作”的小窗口

  10月13日,温州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即贷出2550万元。在苍南联信开业后一周,温州市永嘉县瑞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也在10月22日正式揭牌营业。11家在温州获批的小额贷款公司此后陆续开业。
  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无疑为暗潮汹涌的地下金融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然而由于门槛高、限制多,温州试点小额贷款公司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招安”私人钱庄、“收编”民间借贷、取代地下金融活动的目的,甚至对地下金融资金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不能碰“吸收存款”的“高压线”,这使得它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小额贷款利率无法和地下钱庄相比。两者利率的相差悬殊,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收编”地下钱庄产生实质性的困难。
  再者,小额贷款试点的公司又有很高的“门槛”。根据试点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欠发达县域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三年盈利且利润总额在1500万元(欠发达县域600万元)以上”,这让一般的投资中介望而却步。
  这一系列限制是民间金融活动最忌讳的,因为它们更希望把资金投向能够短期获得暴利的领域。温州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尽管不成熟,口子开得比较小,只是一个试点,但毕竟使温州当地庞大的民间资本有了公开发放贷款的合法渠道,也表明中国金融对内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试水”创投,温州人投资模式的新跨越

  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国际金融风暴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已经有近14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他说,在实体经济遇冷的情况下,目前温州资本又出现从房地产、煤炭、原油、棉花、股市中大幅回撤的迹象。人力资源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以及内需走软,导致温商的实业投资越来越难。因此,温州民资寻求的新的投资方向势必将转为虚拟和实体经济合一的创投和私募领域。
  温州资本涌入创投的培育过程十分短暂,并呈现出突发性特征。国内第一家温州资本的创投企业首华创投由温商林阿信于2006年3月注册成立。从2007年开始,受全国各地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热潮的影响,温州资金开始更多地关注创投行业。2007年6月1日,温州乐清佑利控股集团董事长胡旭苍发起成立了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这是长三角地区出现的首家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此后,温州的民间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创投行业。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温州民间资本试水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得到了飞速发展,VC和PE已经成为温州民间资本寻找出路的一种新尝试。对于温州民资参与创投的热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昆给予了肯定:“从投资实业到投资资本市场,这是温州人投资模式的一次跨越和升级。”
  据分析,温州资金快速抱团涌入创投行业原因有二:一是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加大,温商从各个投资市场收缩。第二,温州市本身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又处于交通网络的“盲点”上,数千亿游资必须要寻找新投资渠道,目前由于国家对民营资本从事金融行业有诸多限制,创业投资便成为温州巨额民间资本最为合适的投资通道。
  有专家认为,在产业资本通过上市获取升级动力和财富效应的刺激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温州民间资金涉猎PE和VC。

“回归”银行储蓄,等待与观望的选择

  温州欣鑫服装厂老板郭树良在把瓯海工业园的一处分厂关闭后,随即也把地皮处理了,加上从台州撤出的投资资金,手里一下子有了4000多万元,“钱在手里很烫人,投资什么还没想好。”眼下在温州,像郭树良一样手握数千万元现金的人不在少数。更多的企业主则表示,目前投资状况恶化,回笼的资金比以往都要多。
  “目前温州有数千亿元民间资本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但相比以前,多了些理性。”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表示,“他们在投资方向上并不集中,许多都还在观望。”
  到底有多少老板手持巨资在观望?这个数据很难得到。最近温州银监分局的一份信贷分析报告显示,仍有温州大量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回归”银行。从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温州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045.46亿元,同比多增183.22亿元。
  据统计,截至11月末,温州市人民币存款余额4045.46亿元,比年初新增669.2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66.76亿元,比年初新增98.17亿元,同比少增15.42亿元。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增长较多,今年累计新增93.79亿元,同比多增了24.6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6.69亿元,比年初新增378.67亿元,同比多增290.31亿元。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一位负责人认为,一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居民投资消费意愿下降;二是股市低迷、房价走向不明,储蓄重新成为居民首选的投资方式。
  有关人士分析,虽然温州民间资本从传统制造业撤退后蛰伏于银行,但其投资冲动随时都会勃发。如果新的投资机会明朗了,观望中的民间资本就会马上出笼。

    [相关报道] 看温州人如何破解融资难

    温州人天掉下来当箬笠。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企业资金饥荒,以改革创新和民间资本打天下的温州人神闲气定,应对从容。

  相关稿件
· 金融危机下的年底中国老 百姓还敢花钱吗? 2008-12-12
· 全球金融危机映衬圣诞节两张面孔 2008-12-12
· 金融危机呼唤银行履行社会责任 2008-12-12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首要职业目标悄然转向 2008-12-11
· 美国金融危机给人三点警示 20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