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相关参照系 以优势互补促进中国竞争力
    2008-11-14    本报记者:张建新 王宇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显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跻身世界30强行列。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既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较大差距。作为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合作伙伴之一,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参与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的相关工作。有关专家认为,要清楚地显示我国竞争力的优势与差距,必须建立相关参照系,建议加强相关经济体比较研究,以优势互补,提升中国竞争力。

与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相比我国有总体优势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继续领跑“金砖四国”。今年,印度的排名为50位,略有下降,而俄罗斯和巴西排名则快速提升,逼近印度。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王健博士说,自2001年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次将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称为“金砖四国”后,经济界就将中国与其他三国的对比作为一个重要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新兴市场的变化。
  从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制订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和成熟性三大因素考察,中国的竞争力体现出比较均衡的特点。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分别在基础条件、创新与成熟性、基础条件因素上出现短板,导致竞争力总体水平排名靠后。
  但相比印度,中国仅在基础条件因素上领先,在效率推进因素和创新与成熟性因素上落后于对手。与巴西和俄罗斯相比,全面占优。
  从构成全球竞争力三大因素的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等12个子要素考察,中国的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与印度相比,中国在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市场规模等方面明显占优,而在金融市场成熟性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在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商品市场效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等方面明显占优,而在高等教育与培训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与巴西相比,中国在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市场规模、创新等方面明显占优,而在金融市场成熟性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优势在市场规模

  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素有亚洲“四小龙”之称,是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代表。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郑华章博士认为,尽管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不断提高,但与亚洲“四小龙”的差距仍然比较大。
  《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排名第五位、中国香港排名第11位、韩国排名第13位,中国台湾排名第17位。中国大陆的全球竞争力与之相比,无论是在总水平还是在构成全球竞争力的三大因素方面,均处于劣势。
  从构成全球竞争力三大因素的12个子要素考察,中国大陆的竞争力与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市场规模是支撑中国大陆全球竞争力的强大优势,而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商务成熟性在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则全面处于劣势。
  与韩国相比,中国除在市场规模方面明显占优外,在其他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与新加坡相比,中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市场规模方面明显占优,在其他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郑华章说,继续加大和深化与亚洲“四小龙”在经贸、教育、技术等各个领域里的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仍然是提高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支点。

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上领先

  从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报告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排名变化不大。美国继续排名榜首,瑞士位居次席,其后是丹麦、瑞典、新加坡、芬兰、德国、荷兰、日本和加拿大。欧洲国家继续在前10位中占据优势。变化比较大的是英国,下降3位,退出前10名。报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表现乏力导致竞争力下降。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主任肖红叶教授说,尽管全球竞争力排名变化不是很大,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动向。从构成全球竞争力的三大因素角度考察,中国的竞争力体现出排名均衡的特点。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的排名也大体均衡。
  而美国、日本和英国则出现明显的因素排名分化的特征。如美国在效率推进和创新与成熟性因素均排名第一,而在基础条件因素上排名第22位;日本在创新与成熟性因素上排名第三位,而在基础条件因素上排名第26位;英国在效率推进因素上排名第四位,而在基础条件因素上排名第24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日本和英国出现明显的因素排名分化的共同点是,基础条件因素是短板。
  从构成全球竞争力三大因素的12个支柱角度考察,中国的竞争力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宏观经济稳定性中国是惟一全面领先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而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在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市场规模除落后于美国外,领先其他发达国家;与法国和德国相比,中国在劳动市场效率方面占优。

新闻背景

全球竞争力水平是怎样编制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开始合作,共同研究世界竞争力评价项目。1980年首次合作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公布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报告展示了世界主要经济强国正在经历的变化,勾画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轮廓,发表后引起各国政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形成每年度发表一个《世界竞争力报告》的规范形式,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测度和评价的基本标准。
  由于WEF和IMD两家机构在竞争力的理解及研究方法方面产生了不同意见,从1996年起各自独立开展研究。WEF每年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IMD每年发表《世界竞争力年鉴》。
  1996年,WEF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学院合作,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席Klaus Schwab教授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学院主任、经济学教授Jeffery D. Sachs共同主持研究工作,一方面加大经验研究分析力度,将经验研究结果充分应用于评价体系设计。按参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设计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方面加强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构架基础,不断改进竞争力决定理论和竞争力评价体系,先后推出增长竞争力指数、商务竞争力指数等。
  随着全球化国际态势的变化和竞争力理论的发展,WEF对其竞争力理论与方法多次修订。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新经济增长理论领域著名经济学家Xavier 萨拉-伊-马丁教授加盟WEF,他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提供一个新的框架,解释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构建起旨在支撑现有的和中长期经济繁荣的制度、政策和要素的竞争力理论框架,创建全球竞争力指数(GCI),2004年开始每年度公布评价结果。该指数已成为WEF竞争力研究工作的最主要的标志性工具。
  WEF是基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的“生产率就是竞争力”观点,认为人民生活福祉、国家繁荣是由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所以,竞争主体的生产率就是竞争力。竞争力评价信息来自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各方面包括生产要素、政策和制度。
  竞争力模型决定因素可详细表述为:竞争力由基础条件因素、效率推进因素、创新和成熟性因素三大因素决定,其中竞争力由基础条件因素由制度支柱、基础设施支柱、宏观经济稳定性支柱、健康与初等教育支柱四个子要素构成,效率推进因素由高等教育与培训支柱、商品市场效率支柱、劳动市场效率支柱、金融市场成熟性支柱、技术准备支柱、和市场规模支柱六个子要素构成,创新和成熟性因素由商务成熟性支柱和创新支柱两个子要素构成。
  评价指标有两部分构成,一是调查指标,数据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高管意见调查,约占评价指标总数的70%,二是硬指标,数据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以及各个参评经济体合作机构等提供,约占评价指标总数的30%。

  相关稿件
· 第五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在上海召开 2008-11-07
· 提升竞争力 微软将向新兴企业免费提供软件 2008-11-07
· 第五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召开 2008-11-06
· 关键要提升企业竞争力 2008-11-05
· 格力电器蝉联“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 200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