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8-26 本报记者:杨兴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近两年来,湖北省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到今年一季度达到顶峰,二季度虽有所回落,但高位运行的势头依然强劲。本次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上一个价格上涨周期明显不同,出现许多新特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生活支出,对农业影响较大。湖北省统计局专业人士建议,政府对农业的调节要上升到宏观调控的高度,从制度设计上对农业生产的滑坡进行事先预警和防范,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 当前价格上涨与2004年不同的是,牵动价格攀升的主要诱因不是与投资相关的工业产品,而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供求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根本原因。从国内环境看,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市场供给这根弦,忽视了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农产品短缺的矛盾。四年来,国内粮食虽然年年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处于逐步恢复期,2007年,湖北粮食面积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16%,油料面积也出现下降,生猪虽然规模养殖呈现强劲势头,但农户养殖出现萎缩。 从国际市场看,一是国际粮食低库存、高需求的压力继续加大,目前国际粮食库存量已降至总使用量的15.8%,而1990年以来这一数值的平均水平在27%。二是原油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政府税收的激励措施,导致了美国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急剧增长。 从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看,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目前耕地日趋减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客观上限制了农产品生产。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湖北省年外出劳动力达到800万人,主要是20岁至40岁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精壮劳力。 ——调控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潜在原因。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工业生产、投资增长和金融运行上,对农业生产经常出现的大幅波动,没有从宏观调控的高度予以重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农业的调控缺乏前瞻性。 ——成本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直接原因。以石油为主的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了农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成本增加的连锁反应。 农业如何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省统计局专业人士提出如下建议: 政府对农业的调节要上升到宏观调控的高度。农业面临的现状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农民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各方中的弱势群体,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农副产品往往是市场上供求关系最不稳定、价格波动最大的产品。当前物价上涨的严峻形势警示我们,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特别是要加强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较大的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调控。 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只有保持供需的基本平衡,才能避免市场的剧烈波动,降低市场风险。 同时,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面对我国农副产品涨涨跌跌的恶性循环,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做到对农业生产的滑坡进行事先预警和防范,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通过主动干预熨平或减小农业生产频发的大幅波动,扶助农副产品走出暴涨暴跌怪圈,从而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稳定有序,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有关部门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