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机构的预测略有不同,但CPI继续回落的态势几无悬念。然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是否放松,专家学者间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有专家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也有专家认为,货币政策难以控制物价,应该放松货币以保证经济增长。
7月份CPI继续回落
国际投行高盛的宏观报告预测,7月份的CPI增速继续放缓,PPI增速将略有上升。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测,我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可能从6月份的7.1%进一步回落至6.6%。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的下降是CPI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预计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将微升至8.9%。 高盛同时预计7月份货币和信贷供应增长将会放缓。预计M2同比增速为16.8%、贷款同比增速为14.8%,商业银行7月份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总额约为2500亿元。高盛预测,我国总体经济活动增速将放缓。梁红表示,预计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持平于16.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将放缓至27.0%。名义零售额同比增速将小幅降至22.5%。出口同比增速可能微升至21%,而进口同比增速可能放缓至29%,当月贸易顺差约为230亿美元。 交行的报告预测,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为6.4%,这是继5月份以来连续第3个月回落。报告称,7月份食品价格运行平稳,翘尾因素降低预计导致CPI下降1个百分点,但6月份油电价格调整对非食品价格产生滞后影响,阻碍CPI大幅度回落。 中金公司的宏观经济报告预测,7月CPI将回落至6.2%至6.5%,8月份将进一步降至6%以下。不过,PPI数据依旧让人忧心。在国际油价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调、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预计7月份PPI将上涨到9.4%。目前,非食品价格开始上涨,CPI和PPI倒挂进一步扩大,这构成了未来CPI上涨的压力。
通胀压力仍大不宜放松货币
虽然不少机构判断下半年通胀压力将继续稳步回落,但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这种输入型通胀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不宜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表的经济述评称,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国际通胀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向我国的传导。
该述评表示,全球通胀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下降趋势,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当前我国需要治理此轮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避免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与国内多年高增长积累的各类价格上涨相互叠加,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在国际收支失衡、全球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变。对宏观调控而言,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在保增长与压物价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把今年的调控目标定在GDP增长9%到10%,物价增长6%到7%或者7%到8%是合适的。要达到这些目标,调控思路应该是: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增补贴。 夏斌表示,在紧货币方面,货币政策必须继续从紧,以尽可能对冲掉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同时要充分关注货币贷款增长的名义值和实际值的关系。在稳汇率方面,当前汇率调整的重点不应该是追求汇率水平充分地市场化,而是尽快打破市场上夸大的升值预期。价格方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中国必须继续进行资源价格调整,但要制定两到三年的规划,把压力分散。在松财政方面,今年1到5月份数据表明,经济下滑压力越来越大,唯独财政收入指标还很好,这意味着政府在压物价、保增长方面仍然有相当的空间和实力。在补低收入人群方面,考虑到物价增长较快,应继续实施和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
政策微调将放松货币
但是,因近期中央重申关于增长和通胀的双重政策目标,而并未提及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部分专家认为货币政策将有松动可能。也有专家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体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有效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十分复杂,有猪肉等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的因素,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因素,有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因素,也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因素。应当说,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来自总需求方面,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体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有效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反通胀需要采取财政政策等其他手段,需要多种政策组合。 李扬表示,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要靠它来“独木撑天”,而是通过保持货币环境(货币供应、信贷供应、利率水平)的稳定,为解决各种主要来自供给面和其他领域、渠道的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既然物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平缓,经济增长速度也已开始下降,我们需要用一点时间来观察这种走势是否继续,从而形成趋势,然后再决定政策趋向。因此,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宜有频繁和较大的动作,尤其要慎用利率和准备金手段。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较年初有明显减弱,从而为宏观政策走向适度宽松创造了条件。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认为,在通胀压力弱化的同时,国内实体经济减速的势头已经明显化,宏观政策应在四个方面适度放松。一、适度放松货币信贷政策。二、适度放松财政政策。三、将下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放缓到1%以内。四、大力发展多种渠道的融资方式。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中国政策取向已经向防止经济增长减速转变。可能采取的政策包括:一、更多有利出口的措施将会推出,包括减缓人民币升值速度,及调高对出口商的增值税(VAT)退税;二、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法定准备金率(RRR)上调将继续推行,但对银行信贷的行政性控制将会放松;三、能源价格自由化将继续,下一次炼油产品价格上调(如,10%至20%)将很可能在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四、对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补贴将会增加,部分所增加的补贴来源于油价补贴减少节省下来的资金;五、在经济减速进行得比预期更快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将于年底进一步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