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出口“价升量降”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2008-07-22    本报记者:车晓蕙 孔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鞋类产品数量大幅下降,但出口值仍有所增长,出口企业数减少近半,但每双鞋的出口均价增长近三成。专家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鞋类出口的这“一升一降”,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

鞋类出口企业减少近半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地区,而广东则以接近全国一半的产量占据重要地位。2007年,广东省鞋类出口量达34.7亿双,价值92亿美元,占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2.5%。但今年以来,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广东鞋类出口在连续多年增长之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据广州海关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15.8%,价值49.6亿美元,增长9.2%;出口均价每双3美元,增长29.6%。
  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广东鞋类出口企业大幅减少,有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924家,其中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降幅更为明显,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降幅高达48.1%。
  对于这一数据,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丘小广认为,这反映了制鞋业的结构调整出现了好的苗头,表现为小企业加速被大企业整合,一些企业向广东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转移,而部分原来做成品鞋出口的一些小企业转而为大厂做配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正在加快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

  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吴航表示,今年将是制鞋业产业调整的关键一年,目前还很难判断调整的结果如何,至少还需一年的观察期。但制鞋业已进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小而散的作坊式企业纷纷被淘汰,而善于配置资源、注重创新、管理规范的优质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强,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
  佛山市南海区长城鞋业有限公司有1000多人,3条生产线,产品主要出口欧洲和美国。老板凌生苗说,今年总体上企业感觉压力很大,关键要靠自己调整,积极防范各种不利因素,比如扩大市场和客户、增加代理品牌等。今年公司成立了一个开发部打造自主品牌发展内销,产品将于9月上市。另外,还想把现在的经理、厂长等高管转为股东,分散经营风险。
  凌生苗说,以往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一手接订单一手抓生产,研发、营销的问题考虑得很少,但现在的经营环境变了,逼迫企业加快战略调整,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作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现在很多鞋类企业选择在广州设立营销总部或营销中心。

三大“隐忧”困扰制鞋业

  目前,广东制鞋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而困扰产业发展的一些“隐忧”仍然存在,亟待突破:
  一是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影响。2006年10月,欧盟实施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向欧盟出口受限鞋2636万双,下降19.7%,但未遭受反倾销的鞋对欧盟出口则达1.9亿双,增长21.7%,价格为每双2.9美元,仅微涨6.1%。随着欧盟反倾销时限的临近,对欧出口的增长有可能成为欧盟对我出口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加强。在广东制鞋业中,外贸出口和“贴牌”生产占据较大份额,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广东私营企业出口鞋类产品7.4亿双,占同期广东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5.7%,但价值仅占出口总值的19.7%,出口均价仅为每双1.3美元,仍属于低档产品。
  三是许多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刚刚起步,在现代物流、电子交易方面发展迟缓,缺乏创立品牌和开拓市场的专业营销人才。
  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丘小广说,今年仍是制鞋企业面对重重压力的一年,企业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在此次产业调整中能否承受得住压力,破壁图新。广东有制鞋企业6000多家,产品种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此次调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历磨炼之后,中国制鞋业在全球制鞋产业的中心地位将会更稳固。

  相关稿件
· 广东省对中国专利奖获奖单位进行表彰 2008-07-21
· 统计显示:上半年广东银行业放贷大幅放缓 2008-07-21
· 广东省:工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放缓迹象 2008-07-21
· 广东省国税局:广东证券印花税收入波动大 2008-07-16
· 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广东逾26%工业企业亏损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