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6-06 本报记者:李晓玲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中亚国家独立后,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中亚市场,迄今已有15年。目前,中国企业遍布中亚五国,参与到了中亚各国的诸多经济领域中。但是,中国企业“淘金”中亚,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 已连续数年坐上新疆外贸进出口额最大企业“交椅”的新疆三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和平说,中国企业“淘金”中亚面临着发展困境。 康和平说,目前我国出口中亚产品品牌繁多,使用中经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到中国产品在中亚国家的形象。“恶性的价格竞争还使部分中国企业沦为出口商品的搬运工。一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惜牺牲出口退税的收益,不仅直接影响了出口企业收益和服务质量,还扰乱了中亚市场规则。”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胡红萍研究证实了上述说法。据她分析,目前在中亚的中资企业,除中石油等大公司外,大多数投资规模小,经济合作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中资企业缺乏整体、长期的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小,短期行为多,同行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以次充好、违规操作等情况经常出现。个别中国企业在经营中还暴露出一些违反所在国法律法规的问题。 李涵在中亚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经营着一家大型民营外贸企业。她的企业曾经历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检查”,幸运的是,由于“一直坚持合法经营,我们顺利地通过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检查。” 2001年,李涵投资兴建的亚联中国商贸城已经在中亚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国税务局、税务警察局、海关、缉私警察和内务部九处在同一时间联合突检了亚联中国商贸城。 谈起这一事件,李涵说,中资企业在中亚“淘金”,最重要的就是要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越是在市场不规范的地方投资,就越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用合法的经营手段谋利润,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胡红萍认为,目前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虽然不断完善,但仍不理想,法律法规多变、不健全,而且执法随意性大。这些也是外资企业在中亚良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此外,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欧美、日、韩、印度等国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中资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难度。 胡红萍说,中亚国家虽然政策性风险大,但投资的利润空间也大,中国企业要想立足并且发展,必须改低水平“投机”生意为符合国际规则、规范经营的“投资”经营,即改变单纯用商品打拼市场的做法,改为投资办厂的方式,既规避风险,又取信于中亚各国公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