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煤炭资源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超前谋划,主动进行经济战略转型,下决心告别“煤炭依赖症”,走出“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科学发展新路。
煤炭产业仅能维持30年
济宁是山东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城市和能源基地。全市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境内国土总面积的36%以上;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可采储量为140亿吨,占全省的53%以上。去年全市原煤产量为7478万吨,占全省的53.5%,预计“十一五”末年产量可达1亿吨。 济宁“因煤而兴”,煤电传统产业奠定了济宁的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济宁市发改委主任张生贤说,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全市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过分依赖煤炭资源,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影响到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开采强度大,资源浪费严重,后备资源形势严峻。济宁市煤炭预计可采出量28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煤炭产业仅能维持30年左右。现有煤矿矿区总面积255万亩,已塌陷26万亩,并以每年2万亩至3万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市塌陷地面积将达到36万亩,到2020年达到70万亩,最终将达到4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 煤炭开采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加剧。按现有规定,即使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地方有煤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也必须经具有煤炭采矿权的企业同意,也就是说,城市如何建设不是统筹规划而是取决于煤炭企业的需要,即所谓的“地上服从地下”。济宁作为一个辖800多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被挤压在5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以至于成为山东地级市中规模最小的城市,许多文化公共设施无法布局,人口稠密,房价居高,区域经济特别是城市化进程被严重扭曲和阻滞。照此模式下去,二三十年后,济宁市域会千疮百孔,大面积塌陷,难以承载800多万人口的生存发展。
主动转型走出“煤炭依赖症”
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很容易出现“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现象,陷入“开采-兴盛-衰落”的怪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资源型城市必须摆脱这种发展轨迹,超前谋划。为此,我们在当前煤炭资源开采的兴盛期,就提出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目的就是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变生存转型为发展转型,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记者了解到,济宁市近年来走出“煤炭依赖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着力构建了以下“三个体系”。 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把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将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去年以来,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总量和规模超过了煤电传统产业,主要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超过50%,初步形成了多元支撑的工业体系。同时,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立足当地特色和优势,突出打好孔子文化品牌、运河物流品牌、微山湖生态旅游品牌。目前,济宁市服务业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济宁市加快构建“以自主创新为龙头、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发展模式创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方面,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开展资源有偿使用改革试点,创新银企对接机制和公共项目招标管理机制,完善一系列促进大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措施。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着力推行集群发展模式,按照“产业集群、园区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完善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水陆空交通运输资源,增强环境的对外吸引和要素承载能力。同时,大力强化“软环境”建设,突出抓政府效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简化审批程序,整治和优化政务环境。目前已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应多措并举
资源型城市能否通过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应当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结合近年来当地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探索和实践,济宁市一些干部群众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
对超前进行转型探索的城市给予更多关注,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据了解,我国现有资源型城镇426个,处在成长期的82个,占19.2%;处在鼎盛期的290个,占68.1%;处在衰退期的54个,占12.7%。目前,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集中在资源衰竭城市。而处在资源开采鼎盛时期的城市占大多数,这类城市的及早转型,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
注重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的职能,切实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像济宁这样人口稠密的矿区城市,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民生、环境影响重大,应当支持地方政府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更好地承担起统筹地上与地下、当前与长远、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责任。要清理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避免地方政府统筹职能的分割和管理能力的弱化。依法加强政府对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矿产企业无论归属、无论性质,都应纳入当地政府可持续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开采,坚决制止乱采滥挖、无序开发、资源浪费现象。 第三,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在财税政策方面,设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煤矿转产资金,调整煤炭资源矿业权价款分配政策,提高资源税征收比例和标准,扶持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解决资源开发引起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矿山生态补偿基金,解决区域性污染、生态破坏的补偿问题。在土地使用方面,对事关转型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保证耕地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在辖区内调整用地指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接续产业的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