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2-26 本报记者:呼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当前,长期开发导致的可采资源枯竭“危机”正成为众多资源型城市发展之痛。 黑龙江省“煤城”七台河市以煤炭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探索出资源型城市“一业为主多元循环、适度延伸、发展接续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我国资源城市“循环”转型提供了借鉴。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七台河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大稀有煤田之一。伴随着资源枯竭、成本激增、效益滑坡,面对科技发展带来新能源、新材料的强烈冲击,七台河市也与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诸多发展之“痛”。 七台河市发改委主任高翔说,七台河市经济支柱已由过去单纯的原煤生产向煤炭开采、洗选、焦化、煤化工和发电系列化及煤建材产品转化,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煤炭开发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了电力、化工、家具、机械、食品等一批非煤产业。 首先,七台河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重视循环经济项目的引进,鼓励企业拉长煤炭产业链条,对企业新上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对投资亿元以上的循环经济项目由政府出资购买土地。 其二,七台河市精煤战略的实施使产业链得以延伸。该市煤炭资源既有优势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特别是优质焦煤东北独有;劣势是煤层薄、开采成本高,全市大力推进煤转焦、煤转电,发展煤化工和煤建材等产业,初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雏形。 其三,把环境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各企业中广泛开展“三废”治理工作。目前,全市清洁型煤生产能力已达30万吨,并有5个清洁型煤项目正在筹建中。 专家指出,七台河市以“一业为主多元循环、适度延伸、发展接续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我国其他类似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七台河市发改委主任高翔说,循环经济是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型发展模式,谋求在有限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中,通过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废弃物再资源化等先进生产力手段,将各种产业融合起来。 专家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当注重“六大原则”。 政策导向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生态效率原则。通过物料替代、优化工艺、产品升级等措施,对能源及原材料进行减量化,并开展废弃物再利用和生产线终端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结构优化原则。依托现有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逐步减少资源粗加工产品比重,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高效利用原则。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规划中应注意促进企业内部、企业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加大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副产物和废弃物的产生。 技术跨越原则。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深加工技术、循环利用技术、节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加强资源深加工和延伸产品的开发。 协调发展原则。由于多方利益各有差别,需要采取宏观协调、市场运作的方式加以平衡;重视管理体系、信息支持系统、政策措施保障等软件建设,使之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政府特聘CDM项目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张昊春博士介绍说,中国很多企业提高能效降低污染意愿强,却因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而进展非常缓慢,从国际减排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很多项目都可以开发成为CDM项目。因此,在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清洁发展机制涵盖面广、行业众多,潜力巨大。 一度为污染重、能耗高困扰的“煤城”七台河通过发展煤层气、焦炉剩余煤气发电等煤炭伴生资源,年回收利用煤气11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来自国际减排项目的“贡献”。 高翔说:“很多资源型城市注意到清洁发展机制的机遇,利用资源优势参与到风电、水电、煤层气回收、造林等领域。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巨大,资源型城市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转移实现减排,是发展良机。” 目前,国际市场石油及其相关产品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市场短缺和价格上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信息渠道日益畅通,也给资源型城市依托当地资源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