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1-09 本报记者:汪延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马鞍山失地农民王大庆开了个小杂货店,想扩大点规模,却没有资金。于是向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微小贷款部提出5000元的贷款申请,第二天信贷员来了,仔细询问了王大庆一些经营细节,然后告诉他说,按他的实际需要,以贷款3000元为好。 而黄利军的贷款经历又完全不同。他提出了四万元的贷款申请,信贷员到他家小店考察时,却提出可贷六万元。因为信贷员相信,小商店贷款六万元的经营效果更好。 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信贷员做出判断的依据不是申请报表,不是规模大小,也不是能抵押多少,而是他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专对农村市场开发出来的“风险识别系统”。 2006年12月,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微贷项目合作协议,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1.5亿元转贷款,派驻世界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专家提供技术援助和专业微贷管理培训,成为我国第一个开展商业微贷项目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2007年5月份正式启动以来,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362笔,累计发放金额1972万元,虽然受益的1000多农民90%以上是第一次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但目前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广,农民贷款难,虽然有金融机构抽吸农村资金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农村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大部分农民经营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完整的账册,其资产、交易的信息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这就使得农村金融的商业化操作很难进行。 这位工作人员认为,没有商业化操作的金融服务是不可持续的。面向广大农民发展农村金融,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改变传统的观念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享有从正规金融机构平等融资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建立真实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为此,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充分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风险识别技术,在风险识别和控制上有所突破。 一、
按行业特征细化客户定位,强调信贷员通过日常频繁走访和观察形成的持续记录以便了解其货款需求、真实财务和财务信息,防止农民因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等门槛限制而无法获得融资机会。 二、
突破传统的信贷思维定式,通过权益交叉验证法证实其真实财务信息,全面分析客户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特别是注重贷款申请人的正常商业经营所形成的真实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担保和抵押仅作为还贷的辅助手段,改变了传统信贷业务对抵押质押品的过分依赖。 三、
以高效的决策审批机制,适应“短平快”的资金需求模式。由于省略了传统信贷业务中引入外部中介机构对抵押担保物进行评估和登记这一繁杂手续,降低了中介费用和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易时间。贷款审查委员会每日均举行会议以便快速对客户申请作出决策审批,从客户申请到资金到账均在七天内完成。 四、
采用等额本息分期还款方式,从借款人第一期还款开始,就跟踪监督其还款表现,及时了解其信贷资产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在这一套风险识别系统中,信贷员的现在访问和能动性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是否会增加信贷员的道德风险呢?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需要靠新的机制来解决。在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业务信贷人员的薪酬与其业务拓展的数量和质量效率直接挂钩,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加客户带来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就直接按一定比例从其工资中扣减,因此可以起到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作用。同时马鞍山农合行还大力强化贷款信贷人员的培训,依托国际上在微贷咨询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德国IPC公司专家的技术援助,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选拔优秀客户经理参与微贷项目的全过程,实现技术的成功嫁接和灵活转化,使整个贷款流程规范、简单、易行。 马鞍山市银监局局长贵宗稳认为,马鞍山市农村合作银行的微小贷款项目是农村金融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开发的风险识别技术和系统,为农村小额贷款的流程式再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做到了金融机构对农民的信贷要求敢贷、能贷,贷出后还能保证资金安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