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如何应对西北气候:科学应对 趋利避害
    2007-12-28    本报记者:姜雪城 陈俊 贺占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部分专家学者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变暖使西北气候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局部地区降雨增多、径流增加等有利条件,这为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气候转型的趋势,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冷暖交替是气候变化一个基本特征。”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张存杰介绍说,西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湿润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过渡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古气候相似研究提示,近5000年来曾经历了4次气候的暖湿和冷干交替,而且均体现“暖则兴,冷则乱”的规律。
  专家们推断,目前西北气候可能正在进入由温暖干旱向温暖潮湿转型的时期,这次气候转型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西北地区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合理开发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气候转湿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借机增雨、集雨、蓄水、发电。耸峙于盆地间的天山、祁连山等高山,有利于截流高空水汽致雨,在西风环流影响下,其降水几率增加。近年来,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三江源等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使这些地区的降雨雪量有了明显增加,在农业抗旱减灾、黄河龙羊峡电站增蓄发电和三江源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转湿有利于生态修复。气候转湿使一些地方径流增加、水位回升、水面增大,植被恢复,国家应抓住可利用水资源可能增加的机遇,根据径流变化趋势,适当加大对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域下游生态恶化地区的输水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草和封山育林的力度,不失时机地适度增加生态环境用水量,加快恢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气候转暖有利于一些优势产业壮大。据新疆气候中心主任陈洪武介绍,随着气温增高,新疆原来一些次宜棉区逐渐变为宜棉区,一些不宜棉区逐渐变为次宜棉区,棉花适宜种植的范围不断向北扩大。其它一些以消耗光热资源为主的作物也将找到更多的适生区。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说,西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季节性比较强,全球变暖延长了西北旅游的适宜时间,西宁等一些西部城市避暑、消夏的优势更加明显。气温升高还可降低西北企业的取暖和保暖费用,增加露天项目的建设时间,提高效率,这些都是加快建设的难得机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