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企:缩短管理链条 消灭“空壳”公司
    2007-12-28    本报记者:刘亢 刘健 王金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大规模重组国企集团之后,重庆国企改革走出了第三步棋:缩短企业管理链条,消灭“空壳”公司,促使大批劣势企业退出国有经济,有效解决了前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

消灭“空壳” 减少环节

  “空壳”公司,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生的“怪胎”。它们过去大多是工业局开办的小公司,工业局撤销后成立国企集团,这些公司就附着在集团身上,和主业没有关联,资金“体外循环”,有的亏得一塌糊涂,有的仅靠出租房产维持,有的只剩下一个人,名存实亡。这些“空壳”官司不少,祸患不断,成了数不清的“出血点”,严重制约国有经济发展。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缩短企业管理链条,首先要消灭国企集团下面的“空壳”公司,严格推行三级管理,使国有资本向核心企业集中。
  按照这个思路,重庆市国资委从2004年着手缩短国企管理链条,至今已消灭了近千个“空壳”。以重庆化医控股集团为例,2004年集团共有各类子企业50户,到去年底已减少到33户。已经退出的17户和拟退出的3户企业,负债近15亿元,收入却不到集团总收入的1%,其退出后,集团资产负债率降低5%以上。

以退为进 紧缩战线

  黄奇帆说,组织链太多太杂太散,是国企的通病。新疆德隆公司的崩溃,主要缘于其战线过长、子公司过多,风险难控。因此,对于亏损严重、失去竞争力的国企,重庆市政府的态度是以退为进,用破产改制或转让股权的办法退出,为优势国企扩张和发展免去后顾之忧。
  1999年,重庆轻纺控股集团长丰麻纺织厂在纺织压锭的背景下,和50名职工合股成立了祥森房地产公司,国有股占比为87.5%。2002年到2005年,祥森公司和其他房地产商合作,开发了长丰厂废弃的第二织布车间,建起了一座楼盘。此后,由于政策规定长丰厂的土地不能自行开发,祥森公司由于资产规模小,竞争力弱,开发风险日益增大。2006年,轻纺控股集团将祥森公司的国有股权在产权市场上转让,规避了市场风险,精干了主业。
  除股权转让外,重庆劣势国企主要采取破产改制的方式退出。4年来,重庆市国资委共推动60家企业实现破产终结、80家企业进入破产司法程序。对一些难以进入破产程序却又不死不活的企业,则采取规范改制的方式。

整体上市 转机建制

  只有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缩短管理链条。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认为,许多国企都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并未有效运转,本质上还是原来的老工厂制。重庆现在则以推进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因为只有上市公司才有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有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市场化、多元化,它才能够在市场监管下真正转机建制。
  目前重庆市国资委正在推动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重庆银行等10家国企整体上市,并计划在两三年内将20多家国企集团推向境内外股市。崔坚说,这绝不是一个圈钱的方案,而是实实在在的改革之路。重庆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让所有国企集团成为上市公司,那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