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道]外贸:在出口结构改善中快速增长
    2007-12-27    本报记者:刘璐璐 文婧 张莫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年,对于中国外贸是丰收的一年。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效益逐步提升。
  在这一年里,“减顺差”成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减少出口激励政策成为实现“减顺差”最直接的手段:取消或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特别是削减乃至取消对高能耗、高污染、低增值、低技术产业的出口激励。同时,一系列进口促进和便利化措施也相应出台。
  尽管如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仍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实力壮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变化的结果。中国政府已经在各种场合明确表态,将继续通过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来抑制这一局面。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确实需要循序渐进地调整。

对外贸易继续高速增长

  截止到今年1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969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顺差2381.21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贸易顺差1774.75亿美元,同比增长52.2%。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今年的秋季报告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
  这一年来,中国不仅对传统三个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美、日出口全面增长,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势迅猛。如,前三季度,对印度出口170.5亿美元,增长67.5%。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中国外贸的结构也在这一年里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分析,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且出口商品结构趋向提升。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中国主要出口制成品出口单价全面提升。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和中国企业议价能力增强所致。

多项政策出台优化进出口结构

  2007年,为抑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促进贸易平衡,我国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
  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联合发布2007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至此,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1140个(10位码)税号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6月1日,中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主要涉及对80多种钢铁产品加征5至10%的出口关税。
  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取消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等553项“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服装等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总共涉及2831项商品。
  7月23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宣布从8月开始将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列入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
  12月20日,国家对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种粮食产品出口退税被取消。
  12月21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589个10位海关编码商品。
  这一年,中国政府在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准入管理,将环保、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了加工贸易企业核查范围。加工贸易门槛的提高,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提高,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而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即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抑制顺差过快增长,也对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实现进出口均衡发展起到作用。

外贸顺差过大需循序渐进地调整

  中国顺差的快速增长,从某种角度说,是中国产业进步和竞争力增强的体现。“减顺差”一直是中国政府外贸工作的重点,但顺差的存在是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业内认为中国外贸顺差的存在在今后仍将持续,具有长期性。
  中国进出口持续顺差和近几年顺差不断扩大,主要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格局变化、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等长期因素决定的。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各国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均经历了长期顺差的阶段。
  从目前来看,国际市场需求仍较旺盛,美欧等国家大量产业转移造成明显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同时美欧发达国家对我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出口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进口的扩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