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中国需要大量进口外国大豆,另一方面,中国对大豆价格缺乏定价权。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引人注目。专家建议大豆企业增强期货意识,形成企业联合舰队,学习外国经验,运用金融工具对大豆产业进行保驾护航。
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依赖性继续增强
近十年来,由于养殖业和压榨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迅猛增长。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国内大豆保护价收购的取消,进口大豆来势凶猛。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将达到3680万吨,较2005/2006年度增加210万吨。在国内大豆产量连续两年出现降低、国产大豆压榨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将继续增强,必须通过增加大豆进口量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预计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会超过3000万吨,甚至更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对于国际大豆价格我国却历来缺少发言权,很大程度上是被国际价格牵着鼻子走。因此,当国际价格发生人为扭曲的时候,发生类似进口商遭遇国际市场操纵者“伏击”事件,也就在所难免。 以2004年的大豆价格风波为例。从2003年11月份到2004年4月份,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猛涨,达到合人民币4300元/吨左右,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这样的价格高位上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购买了美国近300万吨大豆。但从5月份开始,受美国大豆价格下跌影响,中国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持续下跌,仅为3200元/吨。 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使我国大豆加工业遭受重创。当时行业内最大民营企业大连华农集团七个厂停产,每月损失3000万元。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不抵债,甚至面临倒闭危险。相关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油脂行业实现利润仅3.7亿元,比经济效益最好的2003年减少了18.2亿元,是近年来效益最低的一年。 国内油脂行业的困境直接带动了国外大豆压榨产业向我国转移,部分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被外资企业并购。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正在开工的大豆压榨企业共有97家,其中有64家为外资控股、参股的企业,而外资持股后更倾向于采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据统计,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占40%以上的压榨能力。
尽快建立“大豆安全”保障体系
“大豆业现在正面临外资蚕食的危机。”黑龙江一家油脂企业的老总称。对此,许多专家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 振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国内企业除中粮油等,其他大都是中小散户、中小油脂厂,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国内市场开放之后,外资利用强大的金融市场,通过贸易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国内企业很难招架。而且,国外企业的期货意识非常强,又有强大的金融资本进行期货交易,即使在贸易中造成了损失,但却会在期货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 以2004年的大豆价格风波为例,当时只有九三油脂等少数企业的期货套保避险意识强,参与了期货套保,有效回避了“危机”带来的风险,甚至还能反过来通过期货交易赚到比榨油多的利润;但大多数中小榨油厂的管理层观念落后,不懂得应用期货规避风险,因此则损失惨重。 因此,专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要跟他们抗衡,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集权,比如说形成以中粮集团为首的企业联合舰队,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 王军强调说,只有联合、收购、兼并,才有可能与外资抗衡。比如说当年华农被收购,湛江几个大型企业被收购,都是因为各自为战,造成最初金融市场的失败,后来演化成现货市场全盘失败。 其实,不仅油脂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保;一般农户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也要强化自己的期货意识。王军介绍说,在国外,很多农户在播种的那天就想到了要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比如美国,差不多90%的农户都有这个金融风险意识,以锁定未来风险。而现在我国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期货意识都还有待加强,经济循环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