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秉臻认为: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四个难题
    2007-08-15    本报记者:康淼 胡苏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美旗控股集团主席、中国台商研究所所长谢秉臻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近20年来,百万台商来大陆投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但由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原因,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四个难题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是由台湾地区多家企业和多位知名人士联合香港、新加坡、美国、意大利和中国大陆等地华人联合组建的一家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在大陆投资已有17年时间,并出资创办了中国台商研究所,所长谢秉臻出生于浙江,长年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来往,对台商群体很有研究。
  谢秉臻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百万台商聚集在大陆。他们早期从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发展到长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他认为,在看到良好势头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台商在大陆投资主要面临四个难题。

一、项目选址定位难

  台湾区域经济差异不大,而大陆区域经济差异非常大,且同样的政策在各个省份执行情况都不一样。台商对大陆情况不了解,选址投资往往比较盲目。2003年就有30万台商聚集到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但其中2/3的台商根本就不该去那里投资,因为长三角的成本太高。
  谢秉臻说:“我们调查了解到,早期到大陆投资的台商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走过弯路,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失利大概有一半是因为选址定位的问题。台湾有个著名品牌叫‘冠军磁砖’,该台商从小就想去山东蓬莱仙境,于是就贸然在蓬莱投资5000万美元设厂,建好后才发现要到四五百公里外拉陶土。‘冠军磁砖’是高档产品,一年产值达八亿元,然而当地消费不到1000万元,其他的都要运出来。后来‘冠军磁砖’不得不把厂搬到其他地方。”

二、行政司法接轨难

  “两岸政治上隔离了58年,行政和司法完全是两码事。很多台商因为对大陆的行政、司法体系评估不足,造成投资风险。他们带着台湾的思维模式来大陆投资而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台商出了问题就找台办、侨办,但台办、侨办不是一个执法权力机构,主要职能是协调,所以有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谢秉臻说。
  另外,台商出来投资还要受到台湾当局打压,资金要“东躲西藏”才能拿出来。几年前,台湾莲花电子在苏州搞了一个半导体项目,结果被台湾当局调查三个月,这期间莲花电子股票市值跌了几百亿元台币。莲花电子事件后,所有台商出来投资都以个人名义还要脱离母公司。

三、金融配套难

  “金融配套难并不仅指当前台商很难贷到款,还包括台湾银行信用额度无法延伸到大陆。”谢秉臻说,两岸金融是隔绝的,比如台商在台湾有10亿元的信用额度,在大陆投资1000万元,那么在大陆的信用额度就只有1000万元。而如果是在香港或美国有10亿元,那么它在大陆的信用额度也就可以达到10亿元,因为信用是可以延伸的。台商到大陆投资在银行信用上要“另起炉灶”。金融配套不足主要还是两岸政治上的隔绝造成的。

四、物流配套难

  谢秉臻认为,大陆以前一直靠商业局、物资局、供销局三驾马车运行物流,1992年这一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又没建立起来。大陆在流通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两大矛盾,所以台商和其它地区投资者一样,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主要走加工出口的道路。
  “在加工出口竞争中,台商也处于劣势。美国、韩国的企业可以把总部设在本地,然后来大陆投资,产品再返销到美国、韩国,返销的成本就比较低,而台商只能到第三地行销,成本就上升、风险也增加、资金回收速度变慢。”
  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的四个难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吸引更多台商来大陆投资,赢得更多台商的支持,大陆相关部门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难题。谢秉臻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加快形成几个新的台资聚集区。长三角的昆山、珠三角的东莞两大台资聚集区是在两岸经济差异较大、产品差价也较大的背景下形成的。随着传统投资地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产业进入薄利时代,长三角、珠三角大约有30%的台商要转移投资地、转换产业。
  谢秉臻认为,新的台资聚集区必须迅速进行产业配套,由相关部门出具台商投资评估报告,积极引导台商选址定位。新的台资聚集区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台商投资群体,加强对台办、台协等对台部门扶持力度,积极制定对台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新的台资聚集区银行机构可以加强与香港银行的合作,通过香港的银行机构将台商的信用额度延伸过来;还可以成立由台商广泛参与的台商担保机构,化解银行对台商的惜贷观念。新的台商聚集区应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现代物流中心,积极进行物流配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