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努斯创办了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助其脱贫,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湖南湘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青竹村“试验性地”开办了“联户担保贷款”业务,可说是与格莱珉银行异曲同工。
逼出来的“青竹模式”
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支部书记卢国良告诉记者说,当地盛产粮食,乡人祖传有种粮、养猪的绝活。在早稻谷价格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饲养生猪转化,农民才能从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但养猪要建猪圈、购置简单饲料加工设备,每饲养一头猪,还需要700至800元周转资金。但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至于存单抵押,更是一句空话。“人家有存款,还找你贷什么款?”卢国良说。 青竹村月塘组易四清家里有些“底子”,从1992年就开始养猪,因缺乏周转资金,养了10年也无法扩大规模。青竹村青山组兽医莫石洪则有技术,但没启动资金,只能是空有想法,毫无办法。分家时只分到三间旧农舍的马家组村民袁子球情况也是这样。 湘潭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潘海涛等人很想把农村金融服务这门“钱生意”做起来。但在政策规定的操作办法和贷款程序内,能想的办法不多。2001年,湘潭农信开始尝试“打擦边球”。他们较早地将申请贷款的农民通过资信评定,分为优秀、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这三种人可以相应享受5000元、3000元、1000元三个档次的无质押信用贷款。此后,信用联社放大了尺度,“优秀贷款户”1万元以内,可以不要质押和担保,个别专业户、大户甚至达到3万元。 但对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小有一点积累的农民来说,要扩大生产规模,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还需要更多“过桥资金”的扶助。潘海涛等人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农民要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无质押小额信贷尺度应该放宽到3万余至5万元才比较适宜。但如沿用传统无质押小额信贷放款,风险难以控制,怎么办? 在此情况下,农户联保贷款机制产生了:三户以上农民自由组合,成立“联保贷款小组”,联保户们推选的小组组长牵头,可共同申请每户最高上限为5万元的相互担保贷款。3户农民结成的“贷款担保圈”产生的信用,可以获得总额15万元的小额贷款。
农民致富 银行也不亏
从2003年开始,湘潭县出现了8327个这样的“联保贷款小组”,有32846户农民参加了这个计划。 易四清和另外3户农民一道,组成了一个小组,获得了第一笔5万元贷款。生猪养殖规模马上得以扩大。经过三年努力,猪舍等固定资产积累到了30万元左右的规模,由于可以获得信用社滚动贷款,易家的生猪存栏量目前已经能保持150头至200头的水平。易四清等人的成功对银行和其他农户都是一个激励。很快,莫石洪、袁子球这些“有想法,没办法”的农民也相继加入了这个计划。袁子球目前的养猪业已经发展到20万元的规模;莫石洪2006年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如今正忙着建新房、添置饲料加工设备,计划今年将生产规模再扩大一倍。 “青竹模式”,很快在湘潭县推广,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湘潭县农信在青竹村光是去年就投放400多万元贷款,去年全县这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3亿元。 农民满意,银行也不亏。潘海涛告诉记者,前些年湘潭县农信不良贷款率60%左右、负债累累,去年不良贷款率降到15.53%。“从开始实施联保贷款开始,信用社从过去的亏损大户变为年年盈利,去年净利润达到2500万元。”潘海涛说,“今年,联社又对9000多户农户实施了授信。”目前,这家信用联社直接对农民的贷款占到其贷款业务量的85%以上。
“青竹模式”带来了什么?
潘海涛说,湘潭县农信有近600名职工,但对于数以万计的贷款户,要实现监管不过是像在水库里撒了一把盐。联户担保贷款,户与户之间,在结成贷款小组时,互相之间就是一个信用评估的过程。不讲诚信、产业不对路等,都会在这一轮评估中被群众自己淘汰。项目运作起来后,几万贷款户就是几万双监管的眼睛,谁家种养殖业出现了风险、谁家转移了贷款,贷款户互相之间,会主动提醒;还会打电话提醒信贷员,银行风险控制不再是无头苍蝇。 湘潭县农信综合科科长胡永智介绍说,联户贷款对农村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湘潭县石塘镇一户联保户在劳动时不慎摔伤了腿,其余两户联保户眼见着这家种养殖业要发生风险,赶紧将他家的农事都承担了起来。到年底,摔伤的农民伤养好了,他家的业务也没误,贷款还上了还有盈利,这个小组如今成了互帮互助的“铁三角”。在联户贷款中,还不可避免地也发生一些风险。如一个贷款小组一户农民被种苗供应商诈骗,血本无归。其余两户农户,一面承担其连带责任,一面想方设法帮助这家农户开小超市,大家一块挣钱补窟窿。三年下来,当初的“不良贷款”只剩下几千元“尾子”,被骗得曾经痛不欲生的农民也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