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放手一搏” 投资东北大项目明显增多
从“点到为止”到“重拳出击”
    2007-06-08    本报记者:冯雷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东北已成为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图为参观者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观看展出的大型轴承。(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以来,韩国STX集团投资近10亿美元的造船项目、新加坡万邦集团投资10亿美元的船舶修造和公共港区建设项目、全球最大芯片制造企业英特尔公司投资25亿美元的12英寸芯片厂项目纷纷落户辽宁。
  毋庸讳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确吸引了诸多外商的关注,但跨国公司如此集中大规模进军东北尚属首次,专家认为,这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已成为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要地。

跨国巨头为何“放手一搏”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综合组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到2006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1.7%、89.5%、48.3%,远远高出全国增速。不过,前几年外商投资东北大多是“点到为止”,而现在可谓是“重拳出击”。
  东北的外资利用前几年明显呈现“小、散、独”的特征。以跨国公司进入较多的日资为例,2000至2005年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中,日资为34亿美元,占辽宁省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7.6%。日资企业主要分布于辽宁的电子电器、汽车部件、商品流通、制冷、建材、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环节,基本没有进入辽宁省的钢铁、石化、工业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其大型企业,与国有企业合资建立的大中型企业也是寥寥可数。这种谨慎而且分散的投资方式,在东北的外商投资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原来都是小打小闹,现在可全是大家伙。”辽宁省外经贸厅外资处副处长卢明对记者说。今年前三个月,辽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0家,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95%。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今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多。
  此番跨国公司频出大手笔,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意料之中。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振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以及东北振兴的政策洼地效应,是促使跨国公司从试探性投资跨越到实质性投资的关键。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诸多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也使其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要地。”

压力引力带来东北的吸引力

  抢市场,降成本,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中面临的两大压力,这迫使其不得不紧盯全球适合投资的每一块宝地。东北占国家振兴东北政策的发展良机,拥有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酝酿着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也具有诸多的投资低成本优势。在跨国公司面临竞争压力与东北投资引力的双重作用下,东北成为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辽宁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省信息中心主任姜健力分析说,东北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是国家产业布局优势。国家明确提出要将东北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并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项目贴息、金融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
  第二是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东北特别是辽宁素来被称为新中国的“装备部”,在重型成套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船舶、铁路机车、汽车)及国防军事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性。东北同时也具有产业集群优势。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铁西新区,吉林省长吉经济区,黑龙江省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一批产业积聚地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
  第三,东北在人力资源、土地储备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东北不仅有众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记者了解到,辽宁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37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和黑龙江的排位更低。而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接近或超越20000元。东北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开发建设用地寸土寸金,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东北则不同。以辽宁为例,沿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整体开发的区域,海岸线周边有大量的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开发成本较低。

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如何“良性共舞”

  有关专家认为,跨国公司的入驻不仅可以提高东北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有利于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可以适当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格局,有利于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在管理理念和运行上与国际接轨,提升东北企业的管理水平。
  但猜想仅是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跨国公司现在更多是采取独资方式进入,基本没有采取与国有大型企业整体合资或整体兼并国有大型企业的方式。据记者了解,吉林省去年外商独资项目明显增多,同比增长13%以上,而辽宁今年前3个月新批的外资独资项目占了2/3。
  此轮外商投资热潮中,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热点,这与东北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正在重振雄风。初步统计,2006年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超过全国4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也远高于同期全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和东北三省工业的利润增速。但东北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的产品少。跨国公司生产一代、研制一代,不断推出新技术,并往往首先推销到中国市场。而国内装备制造业往往很难跟住跨国公司的技术更新步伐。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来说是“与狼共舞”而不被吃掉的关键。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梁启东等一批专家认为,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生产线的同时,应采取措施促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带动东北地区的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东北的装备制造企业也需加速自主创新步伐,在自我强身健体的同时,才能有机会促成与国外战略投资者的技术合作,在学习中追赶并超越。
  令人欣慰的是,技术创新日益为东北装备制造业所关注。单以数据机床为例。记者从辽宁省知识产权局获悉,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末,全国已公开的数控机床全部中国专利为2624件,其中辽宁省专利申请量为231件,占全部申请量的近1/10,居全国首位。这表明,辽宁在对数控机床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不仅保持了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并且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
  有关专家认为,不管如何,外资抢滩东北的装备制造业,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加速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更有利于其专业化分工进程,将最终加速推动东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