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人畜饮水困难,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曾投入大量资金,可当地至今还时常闹水荒,日前记者在这里走村串户进行了采访,发现饮水解困项目效益欠佳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
十年有九旱,逢旱必缺水
宁夏中部干旱带总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涉及同心、盐池、海原等11个县(市、区)的68个乡镇。区域内年均降雨量200毫米至400毫米,“十年九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天上降水少、地面径流少、地下好水少,人均可用水资源占有量只有51立方米。 据水利部门一项最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发生春夏连旱的几率高达72%,其中特大干旱发生几率为14%,重大干旱发生几率为15.8%。在最近的16年时间内,竟然有12年干旱且多次出现连年大旱的情况。 每逢干旱年份,农村饮水便频频告急。2003年9月至2006年4月,宁夏中部干旱带持续960天无有效降水,造成636个行政村的41万多人、100余万羊畜严重缺水,其中20多万极度缺水的群众只能靠贱卖牛羊来买水度日,平均每方水的花费达到30元以上。 中部干旱带是宁夏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农民群众收入主要靠农牧业。据统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的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近年天旱农作物连年减产,畜牧业也遭受严重影响,花钱买水导致部分农民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项目效益弱,人畜难解渴
据自治区水利厅农村水利处有关人士介绍,自1985年集中投资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资六亿元在宁夏干旱带实施农村饮水项目,共建成集中式饮水工程180处,泉水改造工程167处,打集雨水窖20多万眼。此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宁夏还利用扶贫资金建起4座大型扬黄工程,在开发土地的同时也可作为中部干旱带骨干饮水源。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宁夏现有的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等4座大型扬黄工程,均未建设向辐射区延伸的供水支线,旱年大批住家距离干渠较远的缺水农民只能“望水兴叹”。如目前盐环定扬黄宁夏专用工程原仅初步缓解了5万多人的饮水困难,还不及原规划目标的一半。 中小型人饮工程难经大旱考验。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集中式饮水工程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当初的设计标准很低,加上管理粗放,近年普遍深陷“建得起、用不起”的窘境,有的严重老化失修,供水时好时坏,有的已经彻底报废;而泉水改造工程受气候影响,大旱之年出水严重不足甚至枯竭。结果,众多已经解决了吃水困难的群众再度成为缺水群体。 大部分水窖缺少高标准集流场集雨效果很差。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约有40万群众,居住在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深山区,他们吃水大部分依靠打窖收集雨雪水的方式。而现有的20多万眼水窖中,近年硬化了集流场的只占六分之一左右。用土场地收水,天降大雨半窖泥,天下小雨还未等进窖已渗到地下,旱年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或者干枯,造成群众饮水短缺。
解困新思路能否止水荒
对中部干旱带闹水荒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后,宁夏决定从2006年起,坚持“应急与长远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思路,以骨干工程为支撑,分散集水为保障,多法并举,先利用三年时间解决41万多最缺水群众的困难,到2020年基本解决当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按照这样的总体规划目标,自治区水利厅计划利用原扬黄灌溉工程的延伸和辐射,在中部干旱带容易出现水荒的区域建设7项引水骨干工程,重点解决居住相对集中、在一般干旱年饮水困难群众的吃水问题,同时设立集中供水点,为周围庄点就近拉水提供可靠水源。同时,对部分已有供水工程维修启用。采取这些措施后,剩余部分深山区的群众还无法解决吃水困难,则由政府部门出资补贴,为他们每户配套300平方米左右的高标准集流场,提高水窖的蓄水效率,确保一般干旱年饮水自给。 吸取以往因管理粗放带来的工程效益低下、群众饮水困难的教训,宁夏水利厅对今后中部干旱带人饮工程的管理也做出了全新要求:跨乡的重点集中饮水工程,由项目县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及时核定水价,实行以水养水,确保大旱之年群众正常饮水;跨村的集中饮水工程,由所在乡镇协调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管理,条件成熟的还可以通过竞争选定承包经营者;单村的小型集中饮水工程,按照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可以由用水合作组织自己经营管理,也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确定专人来经营管理。无论如何,上述措施让宁夏干旱带居民告别水荒看到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