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都”晋江迎来第四次发展重心转移
2007-04-26 本报记者:黄庭满 康淼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2007年晋江市制鞋珩业“技能团体赛”竞赛现场。本报记者 康淼 摄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忠柏带着两项技术,参加了20日在福建晋江举办的全国皮革和制鞋行业首次技术成果拍卖会,他没想到的是携带的技术均与晋江鞋企成交,拍卖成交额达40多万元。“这一结果超出了我事先预期。”高忠柏说。
据了解,这次公开拍卖的其余三项技术也均与晋江鞋企顺利成交。国家皮革和制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谢衡介绍说,中心还带来另外12项专业科技创新成果,也应约将在未来数日内与晋江的皮革和制鞋企业洽谈。
“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鞋业发展正进入技术升级新阶段,国产鞋出口要面对国外各种技术壁垒的限制,晋江鞋企要想做强,最重要的就在于把科技引进到企业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走以技术支撑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晋江市制鞋工业协会会长丁志忠道出新认识。
以21万元拍下“皮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福建晋江富泰皮业公司副总经理陈金展表示,公司生产每年都要产生200多吨的皮革废弃物,在以往的粗放生产方式下,都是送到专业焚化场焚烧,不仅要花一大笔处理费用,还把大量的皮革废料资源白白浪费掉了。“这次竞拍下了代表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先进技术,以后每年至少可为公司增加上百万元利润。”
晋江2001年被国家四个权威机构共同授予“中国鞋都”称号。在晋江制鞋业20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历三次大的重心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坊热”,生产企业以家庭作坊为主,主要依靠锤子、剪刀、几台缝纫机起步,从事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的珠拖鞋、硫化鞋生产;第二次是90年代初的“外资热”,鞋企通过嫁接外资,走增资扩营、规模扩张之路;第三次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追星造牌热”,鞋企纷纷聘重量级明星代言,在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冯奎博士分析说,正在形成的“技术热”是晋江鞋企的又一次群体性重心转移行动。用技术领航品牌,对晋江制鞋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三次。技术创新将为晋江制鞋业加速发展提供新动力。
晋江鞋企的“技术热”大致发端于2005年。以安踏集团为典型。2005年安踏斥资2000万元创建了国内体育用品领域最高等级的研发机构“运动科学实验室”,这个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有近50位研究人员。它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就是用科技的手段真实地记录和模拟运动员的脚部运动形态,进而研制出适合不同运动员脚部动态习惯的运动鞋。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的。
产学研究集合是技术创新的又一种方式。继三斯达公司与湖南大学达成“有机垃圾回收利用”项目开发、宏玮公司与福建省二轻公司共同研发“高弹性高发泡新型塑性鞋用材料”之后,晋江市制鞋工业协会最近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齐齐哈尔轻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签订了制鞋业产学研合作协议,锦浪化工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兆亨科技公司与厦门软件学院分别签约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协议。
近几年,晋江一些大型鞋企的负责人、研发和销售人员出国的次数很多。晋江陈埭镇一位官员解释说,这是为了出去“吸氧”,吸取国外同行最新技术之“氧”,吸取世界鞋业发展之“氧”,使企业及时接轨国际制鞋潮流。
2006年,晋江的鞋业出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一年的成品鞋出口为5.34亿双,出口金额13.7亿美元,出口数量比上年度下降7.99%,而出口金额则上升了1.69%,每双鞋的平均单价比上年增长10.2%。晋江市市长李建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现象反映出晋江的鞋产业已具备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实力,正呈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势头,这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但冯奎博士分析指出,晋江鞋企的“技术热”只是开了局,与国际制鞋强企相比,差距仍很大,需要在人才、设计、信息等方面继续加快深化技术创新步伐。
相关稿件
·
第九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将举行
2007-03-12
·
四鞋企抗辩反倾销 为中国鞋业的明天打官司
2007-01-09
·
福建晋江国际鞋博会合同交易额逾50亿元
2007-04-23
·
晋江自创茄克品牌 打造世界茄克之都
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