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东经济逐步转入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轨道,成为全国发展较“经济”的经济大省。(本报资料照片) |
我国人均GDP2003年达到1090美元,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机遇、面临风险的关键发展阶段。先行一步的广东率先遭遇挑战,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应对得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如以前的“亚洲四小龙”;另一条则是应对不力,踏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
挑战一:广东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山区、东西 两翼成为经济发展的“寒极”,与珠三角发展差距较大。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广东同时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广东21个地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七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而粤北山区七市和东西两翼七市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
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至2005年广东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由0.2647上升到0.3057,扩大0.041,显示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逐渐加深。
为了让落后地区焕发“后发优势”,2007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广东将对山区、东西两翼各市和江门市各安排一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同时推进山区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基础项目。加快粤东石化带和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粤西重化工业、临港工业和区域物流业。推动东西两翼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加工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除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外,广东下放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到县,实行财政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狠抓县域经济,落后地区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这些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和珠三角展开“错位竞争”。拥有万绿湖优质水资源的河源市,大做“水文章”,引导发展与水密切相关的饮料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并将建成亚洲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之一。梅州市做大做强手工艺品、木制家具、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西翼的湛江市依托天然良港打造华南地区的海上物流中心。
挑战二:广东的“外源”型经济存在风险,“内源”经济实力较弱, 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煤电油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紧张的状况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以加工装配为主,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主要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或为外方所控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占87%左右,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即使是发展较快的珠三角地区,许多部门和行业的核心技术仍受控于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说,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大量吸引外资曾是广东经济腾飞的翅膀,但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受制于人,外源型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广东重引进更要重自主创新。
广东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暂行规定》,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同时,广东编制并实施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领域指南,加快建设现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出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加快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措施。
在这些措施的合力下,广东工业正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以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并推动“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转向参与中高级分工。目前全省已建成159个专业镇,成为发展高技术最具活力的地域。
挑战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 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近年来,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规模指标连年高居全国首位,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尽管如此,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困扰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广东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入产出率徘徊在较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幅比产业增加值增幅高出约七个百分点。专家认为,广东要改变过去靠投资拉动、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尽快向投资拉动与创新拉动并重的阶段转变,最后进入创新拉动阶段。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介绍说,广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要主动弥补自主创新这块“短板”,逐步形成“创新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
广东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等,提出建设创新型广东,积极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软件、现代农业等领域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带动、积聚、辐射效应。
广东省提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梯度推进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挑战四:快速发展在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带 来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广东率先进入了矛盾凸显期。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进行的一项社会抽样调查显示,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排在前三位的突出矛盾依次为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问题。
为此,广东积极打造社会矛盾化解、利益调节的长效机制,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前面、解决在基层。广东在全国首创了信访督查专员制度,集中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防线”作用,完善县(市)、镇(街)、村(居委)、村(居)民小组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社区和镇村建立首席调解员制度,在镇法庭设立人民调解窗口。
自2003年9月起,广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分别在全民安居、扩大就业、教育扶贫、济困助残等方面实施政策扶持。其中全民安居工程力争用五到七年时间对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一保五难”问题,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