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热”推动中越边境地区发展提速
    2007-03-09    记者:刘伟 李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南宁电 过去,从广西南宁到中越边境友谊关口岸需要四个多小时,如今高速公路开通后交通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条名为南(宁)友(谊关)的高速公路拉近了中国内地与中越边境地区的距离,更拉近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的距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了双方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往来,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东盟热’。作为中越边境地区的一个新兴城市,崇左市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广西崇左市市长肖化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几年,与东盟相邻的中国广西、云南等省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采取多项措施借力“东盟因素”加快发展。而在更高的层面,中国与越南两国政府共同提出、实施了中越“两廊一圈”战略,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中国边境省区的发展。
  中越边境的物流通道地位得到空前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一系列的降税计划后,大批的东盟国家农产品通过中越边境的各个口岸进入中国。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经广西口岸申报进口的“降税产品”超过80万吨,货值约两亿美元。
  肖化说:“崇左市边境地区的七个口岸已经成为中国对越进出口贸易最为活跃的陆路口岸,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看中边境地区的物流商机,纷纷前来寻找投资机会。”
  2006年,一家来自中国西部的企业投资11亿元在崇左市南部的友谊关口岸建设一个大型跨国物流园区;而来自浙江的民营企业则在凭祥投资两亿多元,建立了面向越南、老挝等国家市场的五金商品城。
  2006年,友谊关建成了全国都比较少有的电子通关口岸,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大大提高,大大促进了边境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崇左市商务局副局长严耀新说:“2003年崇左建市时,友谊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8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5.5亿美元。”
  如今,一条面向中国内地与东盟双向市场的产品加工带正在中越边境地区崛起。严耀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已有130多家中国和东盟的企业落户崇左,以口岸为依托开展进出口贸易,自营生产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企业生产的农药、电动摩托车、纸巾等产品面向中南半岛国家市场,一些企业加工生产的红木家具和工艺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它们逐步改变了过去中越边境地区‘过境贸易’、‘越顶贸易’的尴尬局面。”
  “东盟热”还推动了中越两国能源的合作。崇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劳宁军说:“目前中国国电集团与越南有关方面争取在中越边境合作建立一家火电厂,这个中越煤电合作项目主要利用越南边境地区丰富的煤矿资源和中国成熟的火电技术,生产的一部分电将返送回越南。”
  中越边境旅游在“东盟热”的推动下已成为中越两国的重点合作项目。如今在中越边境友谊关、东兴等口岸每天都有来自中国内地和东盟国家的游客。记者在采访中获悉,2006年广西接待东盟游客达4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占全区接待外国旅游者的40%。广西旅游业的三大客源国中,东盟国家越南和马来西亚名列其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