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小额扶贫贷款难以惠及贫困农民
    2007-03-06    本报记者:周芙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贫困的农户也是最不讲信用的,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讲信用”。这是记者在贵州基层调研时,基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扶贫部门干部说得最多的话。
  记者在贵州基层调研时了解到,由于我国贫困人口标准较低,加之贷款金额周期短、额度小,金融机构又要考虑回收等因素,国家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很难覆盖到真正的绝对贫困人口,而得到贷款的贫困农户又难以实现可持续滚动发展。

贫困标准低 银行门槛高

  据了解,国家要求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对象和重点是:到户贷款的贷款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贫困人口标准偏低,偿还能力弱,金融部门不会冒风险向他们放贷,导致绝对贫困农户的贷款比例低,如2005年试点县正安和施秉,绝对贫困农户占贷款总户数的比例分别为25.65%和11.52%。
  兴义市扶贫办副主任任朝阳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只能解决自身温饱,而低于944元的低收入人口,也仅是有点菜吃。”
  这样的贫困户,“嫌贫爱富”的金融部门怎会选择?记者在基层了解到,越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群众,越难得到贷款,无奈之下,他们只有向“高利贷”求助。贞丰县鲁贡镇罗办村统计员秦朝向对记者说:“村里有10多户贫困户得不到国家贴息款,只有借月息3分或5分的高利贷,每次贷1000至2000元解决最基本的农业生产。”
  同时,1998年以来,以每户2000元限额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大部分未收回。这些还有欠账的贫困户更不在金融机构的视线之内,不可能再获得新的贷款,从而又缩小了贫困农户贷款范围。

贷款额度小 贴息年限短

  贵州省扶贫办项目处副处长杨廷芳介绍说,国务院扶贫办每年给贵州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万元贴息资金,共计2500万元,国家贴息5%计算,可贷5亿元。贵州省财政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贴息资金,分解到83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可向金融部门贷款4亿元。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贴息贷款额度偏小,每户限定5000元,贫困农户贷到款后,发展的依然是“小敲小打”的“小农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据介绍,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贷款资金能够收回,都对贫困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为优秀的最高可贷3万元,较好的1万元,一般的5000元。
  但被评上优秀信用等级的贫困农户少之又少,而且绝大多数不是贫困户。兴义农村合作银行行长陈智说:“全市15万农户,有13万人评上等级,授信3万元的仅几千户、2万元的也只有2万多户,太少了,而且这些农户大都做生意,没有从事纯农业生产。”
  此外,记者了解到,贴息周期较短,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贴息期限是1年,而多数种养业项目生产周期需1年以上。
  兴义市扶贫办主任冯永光说:“例如养一头牛,要11个月才能生仔产出,二三年才能产生效益。一年贴息时间,不仅没有实现贫困农户增收,反而增加他们负担。因为期限一到,他们又要四处借款还钱。”

适当调整政策 让贫困户受益

  近两年,国家对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进行改革,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改为全部下放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各试点地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绝大部分地区一度停止发放的信贷扶贫资金,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正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还开展了“奖补资金”、“村级互助发展资金”、发育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到户试点形式,积极探索破解农村金融难题。
  针对目前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扶贫和信用联社干部认为,国家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适当放宽贷款范围,既要有原则性,又要给下面更多的灵活性。把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至2000元的贫困人口纳入贴息贷款范围;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建立担保补偿基金,为绝对贫困农户申请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保障,增大绝对贫困农户的贷款比重;进一步增加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提高到户贷款资金,将每户贷款额度提高到1万元;将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资金贴息时间延长到3至5年,让贫困群众一至二年打基础、三至五年见成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