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掏百姓腰包 山东政府承担更多民生成本
    2007-01-17    记者:张晓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济南电 农村“路、水、电、医、学”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不仅制约农民增产增收,而且成为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一条鸿沟。为了逐渐缩小这条鸿沟,山东省财政近年来逐渐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不乱掏百姓腰包,而是由政府承担更多的“民生成本”。
    记者在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地沟村采访时,一位70多岁的老汉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家里有自来水,出门有公交车,看病有合作医疗,养老有养老保险,儿子让我到城里享福我都不去。”
    2003年以来,山东累计完成投资264.4亿元,改造农村公路9万多公里,加上原有的通油路村,全省93.5%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
    “要想富,先修路”。蒙阴县岱固镇王家峪村年产干鲜果品50多万公斤,以前果品运输全靠一条土路,只能用小推车推到10多公里外的公路上装车,大量果品因运输不畅而腐烂。农村公路修好后,汽车开到果园边,村民因此年人均增收近800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农村人均年用电量达到647千瓦时,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山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6%,比2004年底提高近25个百分点。
    最近两年,山东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资金3.4亿元,资助了77.4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8个县,参合农民达3980余万人,参合率达86.6%;其中1267万人领取医药补偿款3.2亿元。
    青州市王坟镇钓鱼台村农民李红兰的儿子去年心脏动脉上长了一个肿瘤,必须马上手术切除,医药费将近三万元。所幸李红兰一家三口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拿到了5500元报销款。李红兰对记者说:“每年每个人交15元钱,没想到报销了这么多。”她说,2003年刚开始搞合作医疗时,村干部还得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在,大伙都主动交钱。
    近年来,山东财政支出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城市转向农村,由重大项目建设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民生成本”。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宁可少上点其它项目,也要拿出钱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问题,让农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三年来,山东投资79亿元重点用于农村的路、水、电、医、学建设。
    据山东省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今后一个时期,山东要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失业、合作医疗、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五大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各项保障制度都要不断提高救助标准,特别要提高政府的补助比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