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搞新农村建设,华西村为何搞得特别美?同样是农村基层干部,华西村干部的威望为何特别高?同样抓思想教育,华西村的风气为何特别好?——这是到华西村参观的人共同提出的问题。在华西建村45周年的今天,笔者来到华西村,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华西村为何特别美
谈到华西村的美,许多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华西村是“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也有人赞叹道,华西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乡村大观园”。
但是,一位外国记者却翘起大拇指说出了另一种感受。他说,华西村是锦绣江南田野上荟萃中华文明的一座奇妙的博物馆。他的话揭示了华西村建设中最本质的美,也道出了“华西村的总设计师”吴仁宝的审美理想。弘扬中华文明,体现中国特色,这才是吴仁宝建设新华西的出发点。
80年代以前,华西村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是耸立在村口广场南面的东方巨龙。龙身长一华里,龙头有三层楼房高,龙腹中包含上下两层长廊,下层行车,上层开办商场和饭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巨龙,吴仁宝把它当成华西大地上的“坐标”:在它的西面,是华西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几十家工厂连成一片;在它的东面,是居民生活区,农民宾馆和几百幢农民别墅楼绵延铺展,宛如一片彩云;在它的南面,是华西的农业区,郁郁葱葱的水杉林带将数百亩平整的粮田拥在怀中。
80年代,华西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吴仁宝别出心裁,在村里建造了两大景观,一是农民公园,二是彩绘长廊。农民公园把苏州园林小巧精致的特点与乡村田野质朴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吴文化的传统风格和艺术特色。至于长廊,更是吴仁宝的一大杰作,它四通八达,绵延十几里,把华西村的工厂、学校、公园、住房、宾馆全部连接起来。
这以后,华西村的建设越搞越漂亮,越搞越精彩了。今年,为了庆祝建村45周年,华西村在村里建造了五个钟亭,浇铸了一口重达145吨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钟。从此,那春雷般振奋人心的钟声便在这锦绣江南的田野上回荡……华西村的美,奥妙何在?答案是:民族风格,中国特色。
华西干部的威望为何特别高
作为一名村官,吴仁宝头上的“桂冠”可真少: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江苏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华西村的村民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老书记只是一村之长,可他在老百姓心里的威信相当高。”
吴仁宝的威望何以如此之高?这可以从华西村新近铸造的大钟上找到答案。在这口“天下第一大钟”上,吴仁宝特意叫人镌上十个大字: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句话是吴仁宝奉行了一辈子的“当官宗旨”,也是他为华西村的干部定下的“爱民守则”。
1961年华西刚建村时,农民的人均分配是50元。如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5000美元,家家都住上300到400平方米的别墅楼。全村拥有桥车600多辆。农民的存款,多的有1000多万元,少的也有上百万元。
为了让华西村周围16个村的农民都能过上像华西人一样的好日子,吴仁宝带领新的领导班子致力于创建“大华西”的新格局,使原来只有1000多人的华西村一下子增加到三万人。
尽管已从原来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年将八十的吴仁宝并没有回家享清福。在他的策划下,华西打通了800米长的砂山隧道,把山北山南连成了一片。新的班子大刀阔斧,对30平方公里的“大华西”的土地重新作了安排,在山北建起了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在山南办起了以钢铁、冶金为龙头的工业园。去年,华西的销售收入一举突破了300亿元,今年可超过350亿元。华西人的“共同富裕”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华西村的风气为何特别好
物质富裕的华西村,精神同样富有。在这里,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华西村的风气为什么这么好?吴仁宝说,我们除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好法子,就是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不断推陈出新,让它在农民身上大放光彩。
为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吴仁宝让人在村里树起了“八仙过海”的塑像。吴仁宝对村民们说,我们现在也在过海,这个“海”,是从贫困过渡到温饱的“海”,要过“海”,就必须像八仙一样,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温饱实现了,吴仁宝又对村民们说,眼前这个“海”,是从温饱过渡到富裕的“海”,要过“海”,就必须像八仙那样,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如今华西已在向现代化迈进了,吴仁宝又要求村民像八仙那样,人人手里都有一个“法宝”,也就是说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生产中掌握现代化的手段。
吴仁宝在农民公园建起了二十四孝亭,将我国古代孝顺老人的故事,如“陆绩怀橘”、“王祥卧冰”等,制成群塑,置于园中。吴仁宝特地叫人在亭旁树起牌子,写了前言,强调建二十四孝亭,不是简单仿效古人的做法,而是发扬这种敬老爱老的精神。
在华西村40多家村办企业里,外来务工者占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从1996年端午节起,吴仁宝年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粽子宴”,把外来的务工者请来,与本村村民一起欢度佳节。许多务工者含着眼泪说:“我们身在异乡,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