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典声乐演绎难忘岁月 迷倒中国知音
    2006-12-15    本报记者: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赵云红在演出后向观众致意。(本报资料照片)

    12月3日晚的北京音乐厅座无虚席,作为中国音乐学院为“2006中国俄罗斯年”献上的一份贺礼,“俄罗斯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如期而至。
    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豪华的乐队,仅仅一架钢琴、一台手风琴、三位伴奏者和两位歌唱家,就足以让北京音乐厅现场1000多位观众兴奋甚至疯狂。

一个忧郁而幽默的民族的歌声

    这场演唱会的主角,一位是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温可铮,一位是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赵云红。
    这两位歌唱家用俄语演绎了包括俄罗斯著名的浪漫曲、歌剧咏叹调以及民歌在内的30余首经典歌曲,既有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纺织姑娘》《喀秋莎》《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民歌、二战歌曲和电影插曲,也有《雪娘》《依奥兰塔》等歌剧的咏叹调,还有《美丽的眼睛》《山风》这些从未在国内演唱过的艺术歌曲,这些歌曲主要出自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阔夫、达尔弋梅什斯基、列温娜、都奈耶夫斯基等作曲家之手。
    1989年被国家选派公费赴苏联留学,并考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的赵云红,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以及音乐会和歌剧演唱家的称号。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了六年,赵云红对俄罗斯的艺术文化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风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告诉记者,俄罗斯是个矛盾的民族,俄罗斯人民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但同时这个民族又习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面对沉重,因此是典型的矛盾结合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情结下,俄罗斯的歌曲和音乐更加注重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音乐的表现力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歌唱家对声音的塑造和演唱技巧的把握,语言(歌词)在俄罗斯学派中仅占第三位。
    “正是因为格外注重音乐和歌曲的表现力,俄罗斯学派对演唱者而言,难度较大。除了俄语子音多、歌曲乐句长、要求演唱者音域跨度大以外,能否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将成为一首歌曲演唱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赵云红如是说。

歌曲演绎难以忘怀的岁月

    “俄罗斯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的现场可谓高潮迭起,掌声、欢呼声、蜂拥而至的献花的听众,热烈的场面出乎主办方意料。“用俄语演唱,而且很多歌曲还是第一次在国内演唱,原以为国内的听众会很难接受,但实际上歌声是没有国界的。当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整个音乐厅内的时候,虽然绝大多数听众根本听不懂歌词,但大家却产生了一种共鸣,一种对音乐本身的领悟和发自内心地对音乐、对俄罗斯艺术、文化的热爱。”在鲜花的簇拥下,赵云红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能够和这么多人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而将整场演唱会推向最高潮的还是那首经典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这首歌曲的旋律轻轻响起的时候,音乐厅内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哼唱起来,“我当时感觉自己被现场观众的歌声托到了天上,这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演唱会结束后,赵云红对全场合唱的这一幕感触最深。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音乐厅楼上最前排的座位上有一对银发夫妇,演唱会结束后,他们仍兴致盎然地停留在座位上,久久不肯离去。他们告诉记者,年轻时他们曾在苏联留学,并在那里相识、相恋,回到祖国后,他们仍然对苏联的艺术和文化情有独钟。“听着这些歌曲,我们仿佛回到了50年前。有几首歌曲是我们回到祖国后就再也没有听过的,今天当耳畔再次飘起这些熟悉的歌声时,我们感觉很幸福,那是我们青春的印记。”
    一对50多岁的中年人也十分激动地向记者讲起了他们的“青年时代”。“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根本不学英语,学校全都教俄语,我们看了很多苏联的电影,也会唱很多苏联的歌曲,尤其是俄国文学,普希金、托尔斯泰、《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多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在我们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我们读着这些书、唱着这些歌长大,甚至连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位老者告诉记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的一大批青年在苏联歌曲声中走向革命、走向新的生活,那些歌曲成了他们一生中最钟爱的歌曲。在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又有一大批青年在手手相传的歌本中了解了苏联歌曲,在那缺乏浪漫、柔情的岁月中,苏联歌曲滋润了一个又一个渴望释放真情的心灵。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从电视、广播等各种渠道听到了自由奔放的苏联歌曲,无论是苏联时期创作的《神圣的战争》《卡秋莎》《小路》《共青团员之歌》《草原骑兵》,还是蕴含着俄罗斯经典文化主题的《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卡琳卡》,那优美的旋律、多彩的歌词、深邃的意境都让人们陶醉其中。

跨越音乐的精神食粮

    《山楂树》中有“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的浪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有“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偷偷看着我不声响”的爱情,《共青团员之歌》中有“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辰会照耀着我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抒情、真挚、淳朴的旋律始终萦绕在人们心间,令人难以忘怀。而在这背后,却是强大的俄罗斯民族艺术文化伴随岁月流逝所积蓄下来的经典与永恒。
    在两位艺术家的经典演绎下,我们感受到在广漠的草原和静静的河面上,一个优秀、坚强、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用高昂的歌声凝聚人心的力量。从古老的《伏尔加船夫曲》到具有鲜明“红旗”特色的《喀秋莎》,从托尔斯泰的小说到普希金的诗歌,从我军的武器装备到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到社会制度,一说起苏联的歌曲、电影、文学,一说起苏联的红军,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依旧津津乐道。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俄罗斯的歌舞已跨越了音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