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无锡锡山,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面临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原生态消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能源、土地资源紧缺
“现在土地那么紧张,像我们这样的小村落,在整个(锡山)开发区里,也没有多少了。”10月13日,锡山开发区,正在重修的云林路南头,家门口斜朝大路的李峰奇,眼睛盯着桌上的麻将牌,很平静地说。
李峰奇说这话的时候,他3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空地上,愉快地推着个古老的玩具“木轱辘”。在锡山,也只有这样不谙世事的孩子,还没体会到土地的金贵。
为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锡山也奉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锡山可供开发的土地并不多,土地的约束也已越来越明显。”锡山区政府办公室王洪说,目前锡山不多的剩余土地资源,已经由无锡市和锡山区两级政府统一划拨。
“锡山是一个缺资源、缺能源的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越来越严峻。”王洪对资源的紧缺进行了例证。
脆弱的生态环境
“这条路动工都快一年了,老是修不好。”10月14日下午,离原八士镇政府不远的芙蓉村口,李红霞站在自家小店门口叹了口气。
让她发愁的不光是尘土飞扬的路,影响了她小饭馆的生意,还有铺在路边两条老是修不好的下水道。
“这几年,村镇合并,原来在开发区那边的村民,也迁到了这边来,加上村里的几个工厂,现在污水都没地方排了。”李红霞说。
穿越锡山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北兴塘河和老兴塘河已经严重污染,“根据国家较为通用的判别水资源紧缺度的标准,(锡山)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锡山政府办公室王海峰说。
消逝的水乡成为世界工厂
城镇化的日益发展,导致水乡的原生态文化在逐步消失,它开始转变为世界工厂。
“20年前,这里方圆几十里,都是田地,有好几个村子呢,现在就剩这一小片喽。”10月13日,钱福增老汉,坐在已经没了源头的小河边,一边钓鱼一边回忆往昔。
钱老汉面前的小河,把现在还住着三四十户人家的施家庄分成了南北两半,深棕色的河水有点怪味,偶尔还有临河的村民在河里浆洗衣物。然而,这块被整齐划一的工厂和刚刚建成的小区包围的“世外桃源”,也很快会消逝得了无踪迹。
“人为地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将可能极大改变苏南人原有的生活方式,甚至富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村镇将逐渐消失。”北京学者秋风对苏南模式压倒其它价值的现象深感忧虑。
“鱼米之乡?快没大米喽。”10月14日,芙蓉村老街上,张建丽站在自家的粮店门口说。她旁边的墙上,挂着个简易的招牌,上面写着“正宗本地大米”,而在她的店里,多是袋装的东北大米。
“建成一座现代工业重镇,也许只需要二三十年时间,但小桥流水的江南乡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却是由千百年历史积淀而成。这自然环境之外,人文环境的代价是否也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