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世界三大公司陷入公关危机。作为华尔街第一投行的高盛集团被指控在次贷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是为“欺诈门”;世界最大汽车公司丰田公司因刹车故障和油门突然加速被迫全球召回800万辆汽车,是为“召回门”;世界能源巨擘英国石油公司(BP)则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是为“泄漏门”。 三门中,“召回门”最先爆发,尽管丰田百般解释,公开道歉,甚至总裁泪水涟涟,但现在依然缠讼不断,丰田也经历有历史以来最严重危机;“泄漏门”最晚发生,此举引发美国民意强烈反应,奥巴马政府也因应对乏术饱受抨击,肇事者BP不得不支付200亿美元巨额罚金,现在已开始变卖资产。 江湖险恶,危机重重,但似乎高盛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根据不久前高盛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的和解协议,高盛支付5.5亿美元了结民事官司。这虽是迄今为止美国证交会对金融机构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但对财大气粗的高盛来说,5.5亿美元仍不足其2009年净收入的5%,可谓九牛一毛。尽管高盛仍面临一系列的后续诉讼,但打点完了证交会,其他诉讼不过是风暴后的毛毛细雨了。 高盛“笑傲”丰田和BP,难道真是高盛危害性小吗?那倒也未必,丰田影响的是美国人的行车安全,BP酿成的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都非小事,但高盛可也是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夸大一点说,即使丰田和BP对美国造成损失达百亿美元,但金融危机的损失可是过万亿美元的。当然,将危机都推到高盛身上也不公平,但作为华尔街第一投行,高盛的责任是无可推卸,也难怪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当高盛董事长兼CEO贝兰克梵出现时,后面是紧追不舍的写有“贪婪”的抗议标牌。 高盛人人喊打、臭名昭著,但仍能“小钱”消灾、全身而退,背后玄机,一则是其出招有术。在“欺诈门”渐入高潮时,认识到问题严峻的高盛全力出击,在全球范围展开危机公关。作为当时常驻华盛顿的中国记者,我甚至还收到了高盛几乎所有公关活动的中文材料;此外,高盛的各路游说人员也全面出动,不少议员、学者也都“小骂大帮忙”帮助高盛开脱。反观丰田和BP,一个习惯性地隐瞒内情拖延召回时间,一个则是在泄漏初期未全力以赴而坐视问题恶化,在危机公关上较高盛是相形见绌。 当然,在美国这个大江湖,三大公司境遇不同,更主要的一点,无疑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在危机初期,奥巴马政府对三大公司都不乏严词厉语,但随着危机扩展,对高盛,美国政府更多是高高抬起,轻轻放下;但对丰田和BP,却是劈头盖脸、毫不留情,甚至不无上纲上线之嫌。比如,在“召回门”事件上,美国政府原先紧咬的丰田电子线路问题,现在基本已被证实查无实据;另外,刹车失灵问题,许多案例也被披露是美国人将油门当作刹车踩下之故。但对丰田来说,这种扩大性的指控却是灾难性的。 奥巴马政府对三大公司区别对待,在我看来,一则是华尔街企业的特殊性,尤其是高盛的特殊性。作为华尔街第一投行的高盛盟友遍布美国,在华盛顿更长期耕耘,“朝里有人”不是空话,奥巴马要动高盛,必然要考虑这是否会损及美国金融体系乃至自身执政根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是利益共同体的政经架构下,奥巴马对高盛的“打老虎”,注定了更多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和博弈手段,结果也必然是“捉放曹”的双簧表演。 其二,奥巴马政府对大企业也是“内外有别”。高盛毕竟是美国企业,有道是“打断胳膊往内拐”;丰田和BP虽深耕美国多年,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也为美国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和大笔税收,但毕竟仍属外国公司。对付后两者,奥巴马政府自然没有太多顾忌,重话连连,狠招迭出,丰田和BP不付出“血的代价”是收不了场的。当然,丰田和BP也是咎由自取,谁叫他们给了奥巴马政府重拳出击的口实呢? 丰田和BP可还都是日本和英国的标志性企业,对待特殊盟友的“嫡长子”,美国人仍毫不留情,这足见美国江湖的风险。在丰田和BP的国会听证会上,看到两大公司的CEO频繁道歉仍遭呵斥,我总忍不住要想,假如堂上坐的不是日本人、英国人,而是中国企业家,美国人又会怎么来对付他们呢?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当中国企业铆足劲努力在美国市场扩张的时候,或许也要提前考虑一下万一“走麦城”时的对策,或者怎么样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发生“走麦城”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