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海峡时报》11月30日报道,北京雅宝路上的俄罗斯城不做中国人的生意。 在北京卖貂皮大衣的47岁的吴力争(音)在雅宝路上拥有店面,今年的销售额降了一半。他说:“干脆就没有人来订货。我在这里做生意有10年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大一次危机。” 遭遇这种状况的不光吴先生一个人。记者本月早些时候到雅宝路一带采访时,一些店铺的老板说,在6000多家商户中,去年有10%至30%的商户倒闭了。一些店主估计,他们的收入少了70%。
一位商人说,在北京的俄罗斯城——雅宝路,“中国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无关紧要”。因为这里的店铺主要同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商人做生意。 最近的这场危机是受到双重打击——俄罗斯遭遇严重经济危机和俄当局打击“灰色清关”——的结果。 在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需要廉价的中国消费品,雅宝路由此发展成一站式的批发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宝路呈现出的样子和特点俨然使其成了市中心附近的“小俄罗斯”。连店铺的招牌都是用俄文写成的。
在一家受欢迎的俄罗斯餐厅,俄罗斯食客可以一边喝罗宋汤,一边收看一个俄罗斯电视频道的节目。每个店里都雇用一名俄语翻译,方便与顾客交流。 本地顾客已经知道不要到这里购物,很多店铺的橱窗上贴着“不内销”的标志。一位店主说,这是因为本地顾客一般只买一两件东西。而外国客户可能一下子就订购成百上千件衣服。 在最红火的时候,雅宝路催生了不少百万富翁。金融危机前的年销售额估计超过40亿美元,这里最好的翻译每月能挣五六万元人民币。但那些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去年,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至今未走出困境。预计俄经济今年将萎缩8%至8.5%。结果,雅宝路的销售额一路下滑。 雪上加霜的是,俄政府今年打击“灰色清关”,即谎报进入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类型以便少缴关税的行为。俄罗斯还在6月以出售非法商品为由,关闭了莫斯科有名的中国商品市场——切尔基佐夫市场。这切断了雅宝路商人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市场。 在某些方面,雅宝路的商业活动是中俄贸易关系的缩影。与雅宝路的萧条相呼应的是,中俄两国今年前三季度的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4.9%。 雅宝路上最大的商厦之一天雅大厦的管理人员孙军说:“比较大的商家想办法生存下来。这些商家有足够的能力采用更加大胆的商业战略——它们自己设计产品,在杂志上做广告,还到俄罗斯参加每年的商品交易会。”
一位29岁的周姓商人说:“这场危机暴露了雅宝路经营模式的一些问题,即担当俄罗斯商人和中国工厂之间的中间商,而不添加任何价值。在经济低迷时期,很多商人干脆直接到厂家进货,降低生意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