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以“自行车城”著称,超过1/3的市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这里举行,其覆盖各个年龄层的绿色出行会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新华社记者
赵长春/摄 |
12月7日至18日,正成为世界瞩目的时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将要召开,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国际社会近年来众多气候变化谈判,都是为了能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前,制定出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新安排。这将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其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明确的大幅度减排义务,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但长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拒绝履行减排义务,同时以各种借口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大会召开在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在上述很多方面有严重分歧,因此本次大会要达成有关协议任务艰巨。近日,本报驻外记者发回的一组报道将有利于读者了解更多详情。
德国:谋求发挥减排领军作用
本报柏林电
德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计划。除了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德国还谋求在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军作用。
俄罗斯:有实力达减排40%目标
本报莫斯科电
日前,记者采访了俄罗斯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代表处全球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阿列克谢·科科林。他表示,俄罗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俄政府并不认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刻不容缓,俄罗斯完全有实力成为国际减排的领先国家。
澳大利亚:积极推动减排立法
本报堪培拉电
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执政以来一直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优先施政目标。澳政府力促国内在12月联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通过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议案,欲借气候变化事务在南太平洋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巴西:“自愿做出”减排决定
本报巴西利亚电
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预期基础上减少36.1%至38.9%。巴西将于12月向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交这一减排计划。
非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
本报内罗毕电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非洲国家统一立场,寻求工业化国家交付650亿美元,作为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响最大的受害国的赔偿。
美国:对气候谈判仍持消极态度
本报华盛顿电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当前,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表现消极,致使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前景不乐观。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本报东京电
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鸠山政府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帮助和技术转让则态度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