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宇航局专家揭秘:美俄撞星凸显太空拥堵现状
    2009-02-19    本报驻休斯敦记者:陈如为    来源:经济参考报

马克·马内特

  美俄卫星在太空相撞,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轨道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内顿时成了全球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
  几经周折,这位自称“大活宝”的著名科学家15日终于同意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访谈在休斯敦航天城110楼持续了近两小时。身着便装、满脸洋溢着激情与梦想的马特内耐心、详细地回答提问。提问轻松时,他的回答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说到动情处,他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涉及沉重的话题时,“大活宝”脸上则出现了严肃、无奈的神情。
  以下是马特内接受专访的记录摘要。

撞星难避免

  马特内说,此次相撞的两颗卫星的速度应该在每秒7.5公里左右,是成直角方向在一个“十字路口”撞上的,就像地球上两辆汽车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相遇,撞车也就不奇怪了。从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卫星至今,已有数千个航天器在绕地球轨道飞行。太空越来越拥堵,发生碰撞的几率越来越高。
  “20多年前,我们就预测肯定会发生太空碰撞事故,只是不能肯定何时碰撞。这是因为我们发射航天器的速度远远快于清除它们的速度。”马特内还说:“我做过模型分析,即使现在停止一切发射,太空‘撞车’事故也会增多,何况各国不可能停止发射。因此,未来太空的情况可能比预料的还要糟。”

太空碎片多

  据马特内介绍,美国对卫星进行监控的机构是国防部,它有一个太空监视网络。但国防部只对最有价值的资产进行监测,比如国际空间站和其他载人航天器。目前太空中有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航天器碎片,国防部的监视网络只有能力监测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碎片,约1.5万个。一旦发现大碎片接近载人航天器,就会得到指令变轨躲避。而直径1厘米以下的碎片则不会对国际空间站和其他载人航天器造成严重损失,因为后者外围装备有“防撞盔甲”。
  但是,直径1至10厘米的碎片数以十万计,它们一旦撞击上空间站,会对它造成极大破坏。一个直径1厘米以上的碎片如果撞击到飞船,会对宇航员造成致命打击。另外它们对太空中同一高度的其他飞行器,如哈勃望远镜和各种卫星的威胁也比较大,因为后者进入太空后没有驱动设备,不能变轨,只能碰运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勃望远镜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碎片”,它虽然不会主动撞击其他航天器,但是,如果其他碎片撞击它,它便无法躲避,在劫难逃。

责任难说清

  人们很关心到底“谁撞了谁”,谁该为由此造成的太空碎片负责。
  马特内认为,双方不可能就此打官司,因为相撞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而且,目前没有一项国际公约对太空碎片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今后如果有别的卫星或载人航天器被此次撞击造成的碎片击中,倒是可能要求赔偿。
  “联合国有一个1967年生效的《外空条约》,这是惟一部分涵盖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问题的国际法律。”马特内介绍说,《外空条约》对卫星发射的责任做出了规定。美俄都是这个条约的签字国。按照这个条约,如果错在美国卫星公司,美国政府承担责任;如果错在俄罗斯方面,俄罗斯政府承担责任。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无法收集到充足的证据证明错在哪一方,没有确凿的证据,也就不可能提出起诉,所以很可能不了了之。

防撞成焦点

  本周在维也纳举行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年会以及下月在德国举行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会议的头号议题,都是美俄卫星相撞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预防措施。
  马特内将代表美国参加3月在德国举行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会议,与会者是各国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此次撞星事件肯定成为讨论的焦点,与会专家有可能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
  马特内称,这次卫星相撞事件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它使所有人相信,类似事件的发生已不再只是可能性,而是现实,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太空没有国界,它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产,应当为全人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服务。为此,科学家们要继续努力探索确保太空安全的新技术,各国政府更应当加强合作,比如,如果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法律或条约,即使美国将来有能力捕获失效的俄罗斯卫星,若俄罗斯不准美国接触它的失效卫星,美国有能力也是枉然。”
  事实上,自从1959年成立以来,国际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拟订了三项宣言、三套原则和五个国际公约,并由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俄美卫星相撞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有必要制订旨在减少太空碎片和确保太空飞行器安全的新国际法。

大国挑重担

  已经滞留在太空的碎片,大部分是由美俄等大国发射航天器后造成的。马特内认为,要减少这些碎片带来的隐患,大国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多贡献。
  减少太空碎片、确保太空安全的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个阶段是利用现有技术,从最容易做和花费最少的地方入手,力争太空碎片不增多或尽可能少增多;第二阶段是探索新技术,如利用载人飞船诱导或抓捕未来太空中不工作的航天器,把它们转移到不对其他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形成安全威胁的领域。
  无论在第一阶段还是在第二阶段,国际协调与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在现阶段,美、俄、中等大国都掌握了变轨躲避技术,但这种技术由于成本高,目前仅运用在载人航天器上,未来这种技术可以推广到其他航天器上,以便它们在寿终正寝之前启动变轨技术远离其他仍在工作的航天器。其他国家目前还没有掌握这种技术,但美国等大国可以提供技术援助。当然,由于这种技术成本很高,美国等大国可能会要求其他国家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
  从长远来看,有关国家应当就此达成未来20年、40年、60年分阶段逐步解决防止卫星相撞的目标和方案,控制不同阶段因新的发射任务而造成的碎片总量,以及在不同阶段应从太空常用轨道移出的碎片总量。总的目标和原则是,移出的碎片总量应当多于同期制造的新的碎片总量,只有这样太空才能越来越安全。

  相关稿件
· 我向澳紧急提供森林大火卫星遥感监测图片 2009-02-16
· 中国成功发射两颗卫星 2008-11-06
· 张卫星:“全流通元年”我们都是小学生 2008-06-30
· 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发射成功 2008-05-28
· 无锡市:所有排污口 将进行卫星定位 2008-04-21